失智照護找解方 成大首創全台藝術跨域課程

失智照護找解方  成大首創全台藝術跨域課程
2020/02/13
作者/專欄

藝術結合高齡生活,拓展老年服務方案,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成功大學全台首創跨域課程,串連成大老年學研究所、藝術研究所、職能治療所和台南美術館,跨領域、跨單位合作開設「藝術介入老人與失智課程」,從今年3月開始授課,希望成為台灣創意高齡(creative aging)課程的推手。成大老年所所長白明奇說,藝術可以應用在老人與失智者身上,具有誘發想像力、刺激認知、幫助溝通等功能,也可以緩解情緒,對於失智照護有具體幫助,這是未來老年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也希望帶動政府和社會共同關注。

成大舉辦記者會,發表最新藝術跨域課程,邀請關注老年領域專家學者與會,包括成大副校長林從一、醫學院院長沈延盛、文學院院長陳玉女、職能治療系教授郭立杰、台南市美術館館長潘襎與侒可傳媒策略長高有智等人,期待透過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等非常規醫療輔助治療,達到身心健康,也開展失智照護的新領域。

成大神經學教授、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白明奇(照片提供:成大)

成大神經學教授、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白明奇也分享長年失智症研究與照護經驗,透過藝術創作發現對穩定病人情緒有正面功能,他曾治療一位80幾歲的失智症阿嬤,不僅記憶力逐漸喪失,也有妄想、固執等精神行為,經常發脾氣,但家屬商討後,透過美術老師帶領阿嬤開始繪畫,不僅穩定了病況,甚至到了91歲時候還能開畫展,展現更多生命潛能,得到肯定與支持。「老天奪走了記憶,卻補償給阿嬤藝術。」

「孤獨就是步入失智的前哨站。」他也強調,藝術是科學的基礎,也可以幫助長者走出孤獨。透過藝術跨域課程,授課師資橫跨神經學、失智症專家、老人醫學專科醫師、職能治療專家、藝術研究者和創齡工作者等,透過實際案例分享,從生理、心理、藝術、疾病層面探討藝術介入老人與失智者成效,學生能夠培養人文素養與社會共融精神,養成面對未來社會解決多元問題的能力。未來課程也將集結出書,持續推動創意高齡的相關行動。

失智患者透過藝術創作,可以緩解情緒,對於失智照護有具體幫助,也能開發生命潛能。(照片提供:成大老年所)

台南美術館館長潘襎說,藝術平權是歐美興起的觀念,但台灣也應該大力推廣,讓身心障礙者、小孩和長者都有機會參與到美術館。當前的美術館或博物館對於未來的營運與發展,需要有更大想像力探索,肩負更多社會責任。台南美術館願意開放場域跟各界合作共享,有機會跟醫療照護等多元領域合作。

全國首創藝術介入老人和失智者的跨域課程內容。(照片提供:成大老年所)

侒可傳媒透過《安可人生》、《ĀnkěCare創新長照》兩本雜誌,推動「創意高齡」和「藝術復能」等藝術跨域的結合高齡與長照的行動方案,與會的侒可傳媒策略長高有智說,全世界潮流推動創意高齡(creative aging)的行動,台灣也在推動這樣的創新跨域方案。透過藝術形式的表現,跨世代共同關心變老議題,長者也能參與其中,持續開發源源不絕的創造力,也是社會參與的重要途徑,走向活躍老化之路,找到身心安頓的力量。

「走向超高齡社會未必是危機或包袱,而是探索更多的可能。」他也說,高齡者的生活和多元藝術能結合,必須回到生活的層面,成為一種翻轉老化的創新價值與行動方案,讓長者展現創造力和生命潛能,活出不一樣的老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