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巫瑩慧(雙澄照顧創新工作室)
如果人生的第一個階段是求學,接著是工作與家庭,退休後的第三人生,就是最自由和揮灑的階段。不過,如果罹患了失智症,他們往後的生活還有甚麼樣的可能?
說起記憶咖啡、阿茲海默咖啡等失智服務模式,多年來盛行於歐洲、紐澳、南北美洲、日本等地。在交通便利的場地,如教會、公共場所、社福團體營運的空間,每週或每月特定時段讓失智者、照顧者或有興趣的社區民眾,一起從事獲得醫療訊息、照顧技巧、情感交流、支持與諮詢等多元的功能。而本篇的「記憶咖啡」,則是在這個框架之上,進行更提升需求的創新服務。讓失智者重回職場,藉著一杯咖啡,與社會互動、持續貢獻、有所收入,發揮第三人生的光彩。
「幾點了咖啡館」
從日本的「上錯菜餐廳」開始動念,天主教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也想要讓他們機構內的失智長者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忱。正如執行長黎世宏所說,首先是反思「如何在台灣落地?」,要思考的包括設施設備經費與長期運作的支持、設施地點的評估、長輩前往的困難度、社會大眾的接受度、永續經營的可行性、終極的目的為何等7項。
中華聖母基金會不想做一日快閃,而是要以固定時段持續經營,也不希望顧客抱持同情和慈善的心態只來消費一次。經過不斷的推演與評估,以及多方尋找合作對象後,2017年啟動和7-11的合作,以生活及復健、敬老、促進社交為目標,每個禮拜一個小時,由2-3個長者輪流服務,依長輩能力在商店門口迎賓、或在店內煮咖啡或是送餐點。
之所以會命名為「幾點了咖啡館」,也是來自於失智長輩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現在幾點了?」這般友善的商業模式跟友善社區的理念,在經過許多媒體的競相報導後,不但獲得民眾的認可和改善大家對失智症的刻板印象,同時也提升了企業的社會形象。因此,陸續在嘉義地區擴點之外,7-11也在台北、新竹、台中、屏東等7個縣市共8個不同的團體合作。
Young記憶會館
在台灣失智症協會為年輕型失智者和家屬所出版的書籍《可是我們還年輕》中,有一段真實的描繪:「他和她/ 不同的人生際遇/ 一樣都在遇見年輕型失智症後措手不及⋯⋯」。其實,在生活中受到衝擊的不是只有本人或是配偶,更可能包括未成年子女、兄弟姊妹甚至於是年邁的父母。
年輕型失智症是指年齡在65歲以下的個案,以50-64歲居多。所以其家庭狀態、身心特質都和老年型失智者不同,全世界也都還在努力探索和建立適合這個族群的服務與資源。因為最大的挑戰是他們必須提早離開職場,加上疾病會使人的身心功能逐漸退化,往後的人生規劃更是困難重重。
不過,台灣失智症協會看見了這個族群的需求,因此從2013年開始推展個案管理、家屬課程、失智者活動和家庭支持等多項服務。失智學員的平均年齡是58歲,許多還是希望自己能工作和獲得收入,剛好協會在2017年獲得企業的贊助,於是就和家屬、失智者、專業人員等一起投入硬體和軟體的建置。
籌畫的過程包含幾個重點:環境規劃與設備選擇、學習烘培和咖啡沖泡、與職能治療師討論及建立流程、職能評估、練習與服務提供、滾動式的修正。不論是點心製作、烘培或是泡咖啡的流程,在箝制的培訓過程都是先拆解每一個動作,力求簡單明瞭。有時候工作人員還要先完成比較複雜的步驟,才不會讓失智者因為做到一半卡住,而有挫折和失落感。
2018年4月14日,全國第一家由年輕型失智者提供服務的咖啡館終於正式開幕,每週六早上10點至下午4點開放,在這裡可以享受到咖啡、茶飲、點心和輕食。值得一提的是,會館的名稱是由年輕失智症患者發想定案的。在協會版的網路連結,可以看到失智者為自己重新加入工作行列發聲。
不論是「幾點了咖啡館」或是「YOUNG記憶會館」,都是以發揮個人能力為出發點的人文情懷。讓高齡或年輕的失智者,透過職業的再設計,可以重拾自信和成就、增進社會互動,同時提升社會大眾對他們的尊重和支持,而建構了友善的生活氛圍。咖啡不再只是一種時髦和受歡迎的飲品,它的飄香更鼓舞了生命的潛能和向前的動力。
投書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媒體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
你也有話想說嗎?歡迎將文章寄至投書信箱:ankecar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