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Homecare蓄勢待發 跨域觸發新商機

Smart Homecare蓄勢待發  跨域觸發新商機
2020/07/27
作者/專欄

長照2.0 上路後,居家服務使用人數已經突破10 萬人。然而, 面對老後生活的多樣需求,不僅照顧人力補充不及,還有更多的需求與服務空缺尚待開發。

「化被動為主動,轉人力為科技,以居家替代集中。」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所長莊曜宇便指出, 這3 種轉變能跳脫集中照顧的傳統照顧模式,將服務面向擴大涵蓋日常生活各方面。這句話也點出了「居家智慧照顧」時代來臨的趨勢。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所長莊曜宇(圖/簡鈺璇)

科技:技術成熟 開創新商機

在智慧住宅(Smart Home)產業領域裡,過往聚焦安全防盜與環境節能,如今遇上獨居、老老照顧的比例攀升,「高齡照顧」是不可小覷的議題;而透過手機連結外送服務日益便利,象徵居家服務的智慧化也逐步成形,服務業者也相當期盼智慧化減少負荷提升效率、也會讓照顧越來越精準。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王榮進分析,無線通訊與感應設備技術正為智慧住宅打下良好基礎,接下來則有待AI 與大數據發展,更能精準掌握個人的生活習慣。

從物聯網、智慧型手機到近年智慧音箱的興起,一步步讓智慧住宅的互聯、遠端控制逐漸成形,市場也不再是癡人說夢。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 預估,全球智慧住宅裝置的銷售額將從2018 年的410 億美金, 成長至2023 年的1,920 億美金,預計成長達5 倍之多。

內政部建研所也看見了居家智慧照顧的發展重要性,去年出版的《智慧住宅高齡照護設計指引》,完整剖析這塊市場科技應用與設計的指引原則,包括生理數據管理科技、動作數據管理科技、電器警示及自動關閉科技、家務輔助科技、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及調節科技、影音娛樂及療癒科技等6 大類科技,都是目前對應高齡照顧需求的科技應用範疇,也是未來發展的新藍海領域。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王榮進(圖/邱彥瑜)

跨業合作:科技業攜手醫院 延伸服務到家

不少國內知名科技業也正在智慧照顧應用尋求切入點,同時遇上醫療院所嘗試將服務從院內延伸至居家,在全台都有不少合作火花一觸即發,布建居家智慧照顧的新網絡。

電腦品牌大廠宏碁便是一例, 2018 年推出的「Acer Wellness」居家照護解決方案,以實體裝置搭配雲端平台,已串接17 種感測器蒐集行為數據(活動量)、健康數據(血壓、血糖等)及環境因子(溫濕度、空氣品質)等生活數據。除了與日本複合式介護服務單位合作,目前也與台灣大型醫院攜手,選擇新北市與雲林縣偏遠地區的獨居長輩,鎖定居家照護需求等族群。「在有限的醫療資源下,醫院可以服務更多長輩。」宏碁長照關懷處處長陳仁揚認為,台灣就醫可及性高,偏鄉民眾誘因相對較強也成優先導入選擇,接下來也積極尋求醫院、居服業者合作。

不只大廠投入,以智慧照顧見長的台灣受恩與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合作,去年便以遠距智慧醫療關懷系統拿下國家醫療品質獎。台灣受恩董事長劉庭軒分析,豐原醫院對內明確整合跨科別想蒐集的資訊,讓合作相當順暢。

而台中榮民總醫院推動糖尿病患遠距照護計畫已有5 年成效,發現以手機進行血糖管控效果良好,顯著的實證效益也讓中榮選擇與近年發展智慧醫療有成的研華科技合作,進一步推出「民眾返家照護管理App」,將糖尿病照護範圍擴大至更多返家病患,未來也考量推行至其他返家需加強照護的疾病。

不同於醫院內定時測量,當服務延伸至家中,生理數據能夠連續性記錄,「只有做連續性的監測,突發狀況才能被即時處置!」台灣安麗莎醫材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連炎說。

「健保資源大多放在生病後的治療,但成本很高。如果透過用藥、生理量測監控能減少疾病惡化,也可以節省醫療資源。」開發智慧藥盒的無距健康技術長呂秉夷認為,消費者觀念需要改變。

圖 / photo AC

新通路:從居家到社區

「智慧住宅發展跟都市資源很有關,老社區翻新, 也能將網路跟資源服務串起來。」長期研究智慧住宅的建築師陳嘉懿認為社區是一個服務輸送點。若有行動能力的長輩,不可能整天閉門不出,社區資源也相當重要。例如以社區據點作為周遭社區的銀髮生活服務中心; 或是以支援銀髮生活為目的的新建社區,也可納入中央廚房、社區運動空間及健康服務站,節省就醫的舟車勞頓。而居家智慧照顧若能連結社區內的醫療專業資源,將能成為就近服務的最佳後援。

近年積極打造智慧城市的台北市即為一例,善用新建公共住宅導入不少實驗性專案。像是台北市大龍老人住宅與中山老宅前年推行「Wear-Free 高齡者安全偵測及健康管理實證計畫」,以無線電波偵測移動、睡眠情形,節省巡房負荷,也能及早關注睡眠與異常作息。

新商模:住宅營運商 醫藥整合拓展服務

近年日本提出由不動產開發商成為在地整合角色,整合設備與服務提供給住戶,更可以掌握數據而展開新的商業模式。從網通設備轉往物聯網發展的富欣實業,近年投入中國市場看準的也是「智慧社區康養」商機。富欣實業總經理易健民認為, 替社區住戶打點生活服務的物業管理將是商業模式的重要起點,加上中國社區動輒千戶起跳,經濟規模相當可觀。而台灣今年甫落成的新板傑仕堡樂齡宅,也同樣是以住宅帶動相關生活產業發展。

除了住宅營運單位,社區內的醫藥單位也可能成為新的通路。以媒合平台「呼叫藥師」為例,為社區藥局媒合5 公里內的鄰近慢性處方箋需求,到家服務也開展用藥整合、醫材營養品代購等服務。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也表示,社區醫院具有不少銜接長照服務的經驗,可將醫院內疾病護理、藥物整合等注意事項相對成熟的資訊系統,延伸至醫院附設居護、居服服務單位,減少反覆入院的機率。

圖/pixabay

隱憂:法規待克服 需要後援人力

雖然趨勢看好,但觀望者比實際投入更多,原因是既存隱憂有待克服,現有居家智慧照顧對於資訊蒐集就遇到不少阻礙。

科技大廠佳世達在台南的15 個偏鄉社區據點導入生理訊號量測,包括可以藉握把偵測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運作,了解睡眠狀況。藉由每月提供個人量測報表,既能鼓勵長輩也有長期追蹤的實質效益。佳世達智能方案事業群林仁峻說,需要足夠且持續蒐集的數據資料才能進一步訓練AI,但目前許多量測實驗多隨計畫結束而中止,蒐集哪些資訊、未來要應用在哪些部分,也必須與被蒐集者簽署明確的法律規範。

除了法規問題,照顧產業同樣都面臨人力缺乏問題。「數據傳給誰? 如果沒有24 小時監看,最危急的時候沒人看,就是白裝。」指標性居家服務企業中化銀髮總經理李宗勇指出,生理數據監測背後必然要有專業團隊的後援。

陳仁揚也分析,即便科技能為服務單位減輕人力負擔的工具,但判讀資訊、觀測數據、異常狀況即刻反應等仍需要投注專業人力資源。

發展關鍵:尋求穩定   商模與財源

台灣市場規模原本過小, 居家照顧的多元差異需求,產業發展難以具有經濟規模,而智慧設備標準化與系統整合也是未來的挑戰。業者真正盤算就是如何建立穩定獲利的商業模式?

若要帶動整體產業發展,李宗勇直指「財務來源」才是關鍵,相較國家及個人付費,以商業保險支付是他認為較可行的模式,但得先顛覆現有死後給付受益他人的觀念。

莊曜宇也看好保險業者參與, 將生命終端照護轉為健康管理,改以生理數據蒐集與分析提供健康預防建議,也可以降低後期醫療與照護支出,將此優惠轉換為保險費用減免, 也可能帶動智慧銀髮住宅或舊屋改建的契機。

全台超過350 萬高齡者,僅2% 入住住宿式機構,顯見居家智慧照顧市場不小,業界正在摸索布局,但如何找到穩定商模,長期累積高齡照顧的大數據,滿足更多高齡者與家庭的需求,才是接下來居家智慧照顧市場可能推進的下一步。

更多內容,請看第八期創新長照雜誌

想了解更多居家智慧新商機,敬請報名參加「台北國際照護科技應用展暨論壇」,超過50場精彩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