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已成為許多國家的課題,我們該如何面對高齡化社會?《社會可以被改變:超高齡社會的處方箋》一書強調面對社會上的新問題需要藉由新思維來產生解決方法,書中分為「翻轉老年社會的宿命,發現超高齡社會的幸福風貌」、「從社會、企業、商品、服務,開立高齡社會的解方箋」、「健康長壽時代,生死價值觀的新意義」三大面向討論超高齡社會應有的政策思維,並提供具體的因應方法。
農業是培育有生命力作物的工作,花時間心力的味道就是不一樣,實際上作物的好壞一吃就知道。說到高附加價值的食材,大都由比較小規模的農家生産,然後直接供應給高級餐廳或超巿等,這種合作的方式持續的在增加中。現在我們吃的米,大半被稱為是自主流通米,也就是有品牌的米;另一方面,透過農會處理大規模生產的規格米,大都是給牲畜吃的。
所以,在農產作業不同的階段中,不需要大規模機械化就可以處理的,例如需每日巡視的工作,由高齡者來做的話,可以接觸到土地,感受生產的喜悅等,在精神上可獲得充實感,有目的也就會啟動身體的機制,假使身體衰弱了,也可以繼續當顧問。更何況,是以自然為對手,跟去年用同樣的手法也不一定產出相同的結果,是其有趣的地方。在某種意味上跟養育小孩一樣,麻煩又費事,只要付出情感就會有回報,此外,在播種、收成與搬運等比較需要體力的工作,就設立工班交由年輕世代來負責即可。
從事農作生產 有效對應失智症
農業在失智症的對應上也有效,在首都大學東京(2020年4月起更名為東京都立大學)與慶應義塾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輕至中度的失智症高齡者從事園藝活動(如蘿蔔播種到收成),可能提升活動意願、減輕行動障礙或改善認知機能。平常從事農作的人,即使高齡也很少有失智,而且失智症的進程也較慢。在荷蘭有日照中心提供農事作業給失智症患者,有些被稱為「照護農場」的農家受到世界矚目。
日本葉子事業 降低醫療照護需求
在日本也有成功的案例,德島縣上勝町的「葉子事業」,以婆媽們為主,栽培與收成配合季節裝飾在日本料理上的花和葉子等,銷售到全國各地,讓上勝町的醫療費跟照護費在全國平均一半以下;甚至,醫療跟照護費還持續減少中。依照町長的説法好像「婆媽們也不說媳婦壞話了!」因為,葉子出貨要用小貨車運到集貨場,媳婦是搬運時不可缺的幫手,如此一來婆媳就會好好同心協力。另外,因為家庭氣氛融洽,小孩晚上也不外出,不良少年也減少了。像這樣的「葉子事業」不單是為高齡者打開賺錢的管道,也提供了安心的場域及職務,帶給社會各種正向的影響。
從檢視農業看到所謂「懷舊的未來」。說懷舊,不單是回到過去,而是陸續找回過去美好的事物,配合新時代讓它更豐富生存下去!這跟「里山資本主義」有相似之處。但是,比任何其它都重要的是「那裡有能讓高齡者第二周期人生閃耀光輝的地方。」
作者:江崎禎英
譯者:陳玉燕、謝吟君、李全賢
出版:侒可傳媒 / 總經銷:允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