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誰來顧?在高齡化、少子化趨勢下,相信這是許多已屆中年者說不出口的隱憂。工研院在「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中納入「健康照護」次領域,為照護工作,導入資通訊(ICT)科技,建構虛實整合的精準健康服務系統以及產業生態體系,以達到失能壓縮/失智延緩、同時提升照護覆蓋率與效率的願景。
撰文/王志鈞
根據國發會統計,2030年臺灣老年人口將增至559萬,15歲至64歲的青壯年人口卻降至1,515萬人,受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影響,未來臺灣照護人力將無法支應龐大的健康照護需求,成為社會不容忽視的挑戰。「長照不應只侷限於政府提供的社會福利,而必須發展為一個產業,否則政府的社福經費再怎麼編也不夠用,」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所長莊曜宇說。
改變社福思維 打造長照產業
為了減輕日益沈重的長照負擔,莊曜宇表示,透過廣納產業資源與科技支援,可降低患病率與延緩疾病發生,達到失能壓縮及失智延緩的成效;同時還要提升長照覆蓋率、降低醫療保險與支出、減少照護人力成本,才能解決長照痛點,並提升ICT照護產值。
莊曜宇表示,導入智慧科技對長照領域最顯著的效果,就是大幅減輕照護者的負擔,例如運用智慧物聯網裝置(AIoT)及遠距技術,輔助照護者不必守在身旁,就能隨時監測受測者的生理數據,提升照護品質、強化照護人力的管理效率,同時也能讓家屬安心。
但目前國內安養長照中心仍偏向「衰老了才開始照護」的被動思維,在工研院的「健康照護」次領域,則是將長照橫向及縱向延伸擴大成為「健康促進」及「全生命週期健康管理」,期待透過應用場域和範圍的擴散,將臺灣打造成健康照護的大型實驗室,累積大量健康數據,達到全民健康預防及精準醫療的目的,並據此規畫出「行動樂活」、「照護輔助決策軟體系統」、「長照智能系統技術」三大研發主軸。
三大研發主軸 推動智慧健康照護
失智失能,是進入衰弱的第一步。因此健康照護首先聚焦在「行動樂活」技術,結合遠距健康、環境智能(含生理訊號感知)、資通訊技術、穿戴式設備、運動健身、人機互動之數位照護服務系統,更加個人化和精確化,以提高失能壓縮、失智延緩、及健康促進服務系統的品質及效率。
以獲得2020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創新獎殊榮的「PECOLA樂齡陪伴機器人」為例,可讓長者在「不穿不戴」的環境下,蒐集飲食、睡眠、情緒、活動力等生理資訊,一方面可提供長照機構遠端監控照護,另一方面也可將生活資訊彙集給子女,提供兩代間的溝通話題。
其次是「照護輔助決策軟體系統」,整合照護專業資料庫,如醫學影像庫、病歷資料庫、藥物資料庫、照護衛教知識庫;或經由定點照護、穿戴裝置、環境智能裝置等收集之大數據等等,交由AI分析甚至決策。如「全身步態測試系統」,鋪設壓力墊可以偵測長者步態,上半身則有光電感測儀器,可偵測上肢擺動姿勢,再透過演算法得出「活力指標」,早期偵測長者的衰退程度並做出改善建議。
第三是研發智能化照護所需的「長照智能系統技術」。藉著導入AI、大數據、3D列印等數位科技,開發可增加、維持、改進或促進使用者能力的設備、產品與技術。另外也運用生理訊號感知技術等資通訊技術,提高照護覆蓋率與照護效能,同時解決隱私與成本過高的問題。
如工研院研發的「Wi-Fi生理量測系統」、「紅外線姿態辨識系統」、「智慧床單」、「智慧燈箱」、「智慧輪椅」等遠距、非配戴式偵測技術,由智慧戰情室中心整合,讓照護者一目了然,降低照護人力負擔並提高照護品質。
跨域組成智慧長照大聯盟
除了創新技術,工研院更懂得團結力量大的道理,例如目前在光復院區研發大樓內的「銀髮聚寶盆」驗證場域,端出多個跨領域整合的行動樂活方案,並和臺灣最大的照護機構-退輔會榮家、榮院合作,攜手驗證和蒐集智慧長照的服務與數據。
未來工研院將以產研共創方式推出「智慧長照大聯盟」,要把民間長照安養機構、醫療資源、科技產業、運動健身業者、壽險、建設公司、保全業與學術機構等,跨域整合在一起,打造長照新模式的驗證體系,希望帶動跨產業綜效,讓民眾健康樂活到85。
(本文轉載自《工研院技術與資訊月刊》3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