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浪潮席捲全球,各國都嘗試尋找高齡者在都市社區照顧及在地安老的可能性。高雄大學建築系曾梓峰教授日前在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主辦、侒可傳媒協辦的「哈拿尼亞系列論壇」中,分享德國實踐高齡社區共融的照顧經驗,提出未來城市在生活空間裡創造高齡全方位無障礙照護的願景。
高齡友善3層次全⽅位無障礙環境
談到高齡友善照護,多數人聯想到提供像是居家、街道、公園等空間的無障礙環境,曾梓峰點出,孤寂與社會隔離才是當前高齡最大的課題,高齡者的障礙往往是來自面對身體老化的心理層面的障礙及社會參與或社會氛圍所造成社會層次的障礙。
打造空間、心理及社會3層次全方位無障礙環境,多世代共生的社區不再只是想望。在德國,許多城鎮已發展出多元的樣貌。曾梓峰舉例,位在萊茵河旁Ingelheim am Rhein是德國第一個多世代共生社區中心,巧妙的無障礙空間設計,創造高齡者與市民自然相遇與交流的火花,讓不同世代在這個空間裡能各取所需。
德國都市鄉村共融式高齡照護行動
城市影響著高齡者被照顧的型態,曾梓峰提到,像是在德國西北部Bremen都市中心的老人之家,提供無圍牆的失智照顧服務,整合幼稚園、劇院、診所及咖啡廳等原有城市生活機能與文化活動,協助長輩在熟悉的社區環境裡獨立自主生活,實踐社區自助及互助的可能性。
另一處位在Neu-Isenburg的高齡生活特區「第四社區」,將舊有的香腸工廠改建成老人友善公寓,曾梓峰說,透過單一窗口整合銀髮軟硬體生活支援系統,無障礙的空間設計滿足了家庭與年長者多世代居住服務需求,同時設立基金會提供高齡者財務及門診服務,並針對不同年齡族群設計各項休閒活動。
而位在德國與盧森堡邊境的Gerolstein,年輕人口嚴重外移,偏鄉高齡人口比例高,曾梓峰提到,將居家醫療照護與物業管理整合成老人照護系統,克服照顧人力不足,發展出高齡友善合住型租賃公寓。另一處榮獲德國2018年城鄉人口規劃大獎的鄉村活化的典範,Langenfeld以多世代社福中心為行動平台,曾梓峰說,將多世代住宅、日照中心、餐廳及生活服務鄰里超市集結在同一街區,整合有限人力及資源的綜合性治理方案,提供高齡在宅安老的支援創新服務,靈活的創意帶來商機吸引人口移入,也解決鄉村高齡照顧的困境。
回歸「社區共生」 下世代長照政策5大新目標
曾梓峰也分享,國際前瞻的長照政策以健康、獨立、尊嚴、責任及共同5大目標,發展出自決原則、自我責任原則、居家照護優先原則、預防與醫學復健優先原則、照護共同責任5大原則,彰顯社區照顧議題的重要性。
台灣長照2.0結合醫療、長照及生活支持體系,政策發展至今,是否真正回應高齡世代多元生活面貌及個別差異性需求,提供有尊嚴的幸福生活?曾梓峰認為,應該翻轉過去「福利社會」講求人人機會均等的思維,不再以機構照顧或單一設施環境為優先考量,下世代的長照趨勢應朝向「福祉社會」概念發展,回歸在地安養,以社區為中心,透過跨部門、跨域的政策及資源整合創新服務,建構出多元世代社區共生的生活支持系統,讓高齡者回歸社會實踐真實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