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需求出發 打造在地安老的生活想像 

從需求出發 打造在地安老的生活想像 
2021/09/24
作者/專欄

銀髮族生活與安居的期待值,不僅是空間需求而已。面對高齡人口比例不斷攀升,打造高齡照護的友善環境,以滿足長者在地安老之需求,各界都在尋求解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倡的「高齡友善城市」,涵蓋了「安居、親老、敬老、不老、連通、康健、無礙、暢行」8大面向。而聯合國「2030 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11項提到「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之願景目標,都是建構「在地老化」、「城鄉永續」的重要指引。

針對上述議題,由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主辦、侒可傳媒協辦的「哈拿尼亞系列論壇」,17日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與專家跨界分享。家屋的想像,就是生活的想像!《創新照顧》雜誌總編輯高有智在論壇中分享指出,過去大家思考高齡者住宅時,通常會先著重於硬體空間的滿足,但實際上,「住」的議題還涵蓋了食、衣、住、行,甚至金融、保險等生活支持服務。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國際發展處處長李力嘉則從「居住人權」的角度出發,指出身心障礙者、長者等弱勢族群皆應與他人一樣,平等享有居住適當居所的權利,而不再是被迫隔離在外,應要充分融合、參與在社區中。

資料來源/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哈拿尼亞系列論壇」

日本、德國 展現多元安居面貌

對應「老」的多元型態,國內業者瞄準高齡宅市場推出許多不同型態的高齡宅,而國外更是早已發展出相當多元的安居面貌。高有智以鄰近的日本為例指出,日本很早就進入超高齡社會,並推行在地整體照顧系統,包括醫療、照護、預防、居住和生活支持等,透過生活支持的導入,以及醫養的整合,形成一個全面整合而多元的服務系統。

李力嘉則分享德國羅騰巴赫社區的案例。自1971年迎來第一批住民迄今,羅騰巴赫社區已有40年歷史,這是一個由身心障礙者和長者所組成的社區,但不走傳統的機構式照顧機構老路,而是以建立共生共享的共融社區為理念,讓這群人們眼中的弱勢族群,可以在安居的環境中,發展技能、嘗試不同類型的工作,建立自我價值,感受到被需要,透過社區支持網絡,住民得以自主且有尊嚴的生活。

樂齡友善住宅 滿足使用行為與習慣

隨著人類壽命延長、健康時間更久、多元生活帶來更多活動可能性,現代長者的生活型態與面貌正在改變退中。中國科技大學副教授兼設計產學中心主任周天民指出,樂齡設計應滿足「人本美學」、「輔能重塑」、「尊嚴享受」3大目的。

由於銀髮族對於光線和對比的感受將隨著老化而減弱,他建議,在識別性方面,可增加盲文記號和顏色對比度,舉例來說,加強台階顏色的對比度,在樓梯的最後一階增加樓板觸覺的警示提醒,讓長者在上下樓梯時更為安全。

至於長者使用率相當高的臥室空間,除了良好日照與採光通風等基本要素,長者常有臥室吃藥、生理量測等需求,因此,設計時可規劃茶水櫃,且櫃內具有能整合藥物、血壓計等收納功能。照明方面,則以間接光源、光源柔和舒服為主,並可安裝自動感應式的照明,以做為夜間的安全導引。而對於行動不便的銀髮族,使用電動床則有助於長者輕鬆起身下床。

退而不休 持續對社會產生價值貢獻

「工作與志願服務」是高齡友善城市其中一項指標。前台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曹愛蘭認為,許多剛進入「初老」階段的高齡者,仍處於人生的精華階段,她鼓勵65歲的高齡者可採取逐步退休的方式,只要身心狀況可以就繼續工作,或透過轉換跑道、重新學習、追求過去沒有機會實現的夢想,成為對社會有價值的長者。

針對目前全球所面臨的照顧人力短缺問題,曹愛蘭認為,除了善用AI智慧科技替代照顧人力之外,透過居住與生活空間的重新設計,增加長者自我照顧、自主生活的能力,也有助於減少對照顧者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