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日常 語愛時光》是馬偕安寧病房30週年感動全紀實,由財團法人馬偕紀念醫院總策劃,收錄22位從事安寧療護工作的專業人員,包括:醫師、護理師、社工師、牧師與關懷師,透過六全伴行的溫暖守護——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全心 ,帶我們看見第一線照護現場,真情記錄每一個善終與善別。一讀就淚流不止,書中不僅記錄每段生命旅程的獨特旋律,更傳遞人與人間的最真切情意,在向臨終者告別的同時,我們也重新體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文/馬偕安寧病房護理師蕭資燕
居家安寧並非在家等待死亡,而是協助病患在最熟悉的環境中,舒適地走完最後一哩路。
根據調查,至少百分之六十的末期病人希望生命末期能夠在家善終。對於可預期的死亡,回歸社區接受安寧居家照護,已經是全世界的趨勢。現在政府也一直推動在宅善終、在地老化、社區安寧,除了原有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的安寧居家外,也增加許多基層人員參與,提供全面的末期醫療照護。
溫暖堅強的生命鬥士 選擇居家安寧
「您好,我是馬偕醫院的安寧居家護理師,請問金修女在嗎?」
一瞬間,以為自己聽錯了,電話那頭充滿活力、朗爽的聲音,一點都不像病歷上記載的資訊,是一位癌症末期患者。
2003年,金修女就診斷出乳癌,雖然轉移到骨頭、肺,但是經過手術、化學治療後病況穩定。直到2015年病情惡化,生命接近終點。
「金修女,我想以您的狀況,轉介到安寧照顧應該會舒服點……。」門診的醫師向修女建議。也許神職人員有信仰的陪伴,對於生命終點即將到來,很是坦然。只是病況已大不如前,她也不想離開如家一般的修道院,因此接受了安寧居家的服務。
所以,後續就由團隊接手照顧。金修女用開心溫暖的笑容迎接我們,很難想像,疾病即將帶走她的生命。
修道院在淡水的半山坡上面,很清幽、很廣闊、與世隔絕,靜靜矗立在那邊,因為從未到過修道院,對修女的印象是嚴肅且拘謹的,本來去之前有一些壓力與擔心會不會講錯話,或是犯了一些宗教禁忌,但一進入修道院,與淡水捷運站吵雜的景象及擁擠的街道形成強烈對比,裡面的環境相當儉樸清幽,置身其中,心裡格外的寧靜、安適。
第一次前往訪視的例行工作,大多是解釋安寧居家的照顧模式,團隊可提供的資源。除此之外,也瞭解疾病的治療過程與發病症狀,以及選擇善終的方式。
通常,安寧居家團隊提供的是末期病人及家屬,在宅身心靈整體的照護,包括一般身體症狀到臨終症狀的處理,病人及家屬心理的支持、善終的準備、身後事處理流程之諮詢、遺族的追蹤及關懷,期待能提升末期病人在家中的生活品質,能有尊嚴及安詳地度過生命最後一程。
「護理師,我的一生都在修道院,可以的話,就讓我自在地在修道院一直到生命的盡頭,安詳的離世吧。」評估還沒做完,金修女就提出她的要求。
在家終老,我想是大多數人最希望的方式。
最理想的死亡:有尊嚴的生活至最後一刻
根據調查,至少百分之六十的末期病人認為最理想的死亡,是在最熟悉的家中、家人的陪伴下,走完生命最後一程。對於可預期的死亡,回歸社區照護,儘量減少在醫院離世,已經是全世界的趨勢,所以現在生命末期的照護方式,已經從傳統醫療機構的照護,延伸至六全照顧的社區照護,希望能提升生命末期品質,讓末期病人能有機會在社區中接受照護與善終。
當病人的狀況討論完,我們緊接著巡視修道院看看有無裝設無障礙設施、防滑設備等,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和修女聊聊她對安寧、生命的看法,也聽修女們訴說這裡一草一木,都是她們親手栽種打造,所以大家對這片土地是非常熱愛及有歸屬感,並約好每週的約訪時間。
過程中,金修女都是笑著的。從事護理工作近十七年,如此陽光的病人還真不多見。
在宅善終是傳統「落葉歸根」的信念,病人與家屬有機會選擇自己期待的死亡地點,以及有尊嚴的生活方式,一直到生命終了。通常,我們也會跟病人與家屬討論瀕死過程或臨終可能
會遇到的問題和一些症狀,這些都要先提前告知家屬,事前的準備可以減輕其焦慮。
當然,也有病人很期待可以回到家裡善終,但家屬會有一些考量,例如市區的大樓住宅可能就不太適合;或是家中空間不足、人力輪替照顧的支持系統等問題,甚至子女、配偶都要上班,人力上有所不足;有的則是家屬會焦慮,年紀大而不適合照顧臨終者,就可能違背病人在宅善終的心願。
最後一哩路的照護
初次訪視時,居家護理師會做整體性的評估,例如家中環境擺設是否安全,如無障礙空間,是否有洗頭、洗澡的設備、是否有電動床、氣墊床等輔具,照顧者的技巧是否足夠等,此外也要做身體,社心及靈性的整體性的評估。
「哎呀!修女,您們怎麼又送這麼多東西來呀!」修女們在修道院自給自足,栽種各種蔬果,遇到水果採收的季節,甚至還釀製成果醬和果醋,送給我們品嘗。
金修女是個特別的病人,在每兩週一次的訪視中,除了關心並檢查身體狀況外,也聽修女們禱告、吟唱、話家常。我們不像是在探訪病人,反而像是來看看老朋友:「今天精神還好嗎?有沒有哪裡不舒服?」
大家都在的時候,金修女也會在一旁坐著,可能沒有太多力氣加入談話,但是靜靜的陪伴,她臉上就掛著安心的微笑。
安靜的日子,總是不會太久。
金修女開始有了新症狀,比如說淋巴水腫四肢腫脹、呼吸困難、食慾不振、疼痛、壓瘡傷口等症狀,我們都知道她不舒服,但她還是笑臉迎人。我們開始到修道院去教其他修女淋巴水腫的按摩技巧,修女們都很認真學習,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只為了讓金修女紓緩些,一輩子的情感,在這裡展現得淋漓盡致。一直到金修女的生命盡頭,其他修女們仍是悉心照料、學習護理知識,只為了讓她在最後的路可以舒適些。
此外,我們也隨時和主治醫師討論調整藥物控制症狀,也適時地給予點滴注射,維持水分的攝取。
「護理師,修女一直有痰,該怎麼辦?」
喉嚨有痰是臨終時常見的症狀,不過那不一定是真正的痰,有可能只是肌肉慢慢放鬆時無法吞嚥,感覺就像是喉嚨卡痰,家屬若辨識不清,往往會要求抽痰。其實這時候可以協助病人抬高床頭、側躺等姿勢調整,以減輕病人不適。
不過,每個病人離開的樣子,多少會有點不同。
比較單純的生理症狀,會有意識混亂、一時躁動、嗜睡、喟嘆式的呼吸,或者是嘎嘎音,血壓也慢慢下降、手腳開始變得冰冷等等,都是即將離開的徵兆。心理的變化,就複雜細膩得多。
放手,永遠最難
面對生命的離去,對家屬與病人而言,永遠是很難的功課。
然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大多數的病人害怕的未必是死亡,而是死亡之前的痛苦,例如疼痛、呼吸困難,對他們來說簡直是痛不欲生,反而希望早點解脫。我常想,若自己是病患,也會想要舒適安詳地離開,不要太多折磨,延長生命,只是去延長痛苦的時間,何必呢?家屬的角度就不同了,除了害怕真正的分離,也害怕不知如何處理病人的痛苦。悲傷放在心裡醞釀,沒有出口。尤其是較年長的男性,情感不易表達,很多話藏在內心深處,不知如何表達。
有時,照護者到最後已不是因為愛,而僅僅是責任轉變成壓力、折磨,所以家屬情緒宣洩也很重要。有時候家屬真的很累,我們會讓病人回醫院做喘息的照顧,再者,也提供家屬一些宣洩的管道,比如聘請看護、長照資源的介入、運動、信仰,或是有其他的家屬可以輪替,讓主要照顧者可以喘息。
當然,死亡的壓力如影隨形。
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引導、陪伴他們面對這個過程。就像現在,我們陪伴在金修女身旁說說話,謝謝她的付出,希望她安安穩穩到達上帝身旁。
「金修女,放心吧,我們都會好好的。」家屬、親人的聲音是病人最熟悉的,即使意識昏迷,他們依然會感受到溫度和觸摸。我們常常和家屬說病人在睡覺,不用刻意把他叫醒,自在地在旁邊聊天就好,病人聽了都會很安心。
「蕭護理師,金修女剛剛離開了,謝謝你們這段日子的幫忙。」這一天終於來了,在假日的早上,我接到電話後,就和主治醫師立即前往修道院協助金修女遺體護理,交代後續處理事宜,也和金修女道別。
金修女的最後一程,是好看的。平靜地躺著,就像是睡著一般。她一生看似簡樸,卻滿懷著愛。
整個照顧過程,修女對疾病的正向面對,我們也從她身上領悟到新的人生道理,也有不同的看見,覺得我們常在照顧病人,其實她們用生命在教導我們,她們也是我們的心靈導師。
照顧過程 獲得最多的還是自己
後來,我常常想起金修女的笑容。安詳、安心,是我希望帶給病人與家屬的感覺。
有時候,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收穫最多的是自己。每次的照顧都有成長,每次都有不同的觸動,讓我更珍惜這些回饋與生命。其實,癌症臨終病人還有時間與家屬道愛、道別,有些時候是臨時意外,根本來不及說再見,連再見的機會都沒有,因為自己有這樣的經歷,所以會更知道怎麼去跟家屬互動。
然而,這份工作的高壓,也是令人難以想像。
安寧居家平均有5、60個個案,當病人或家屬隨時打電話來詢問,要隨時掌握病人的狀況、了解當下發生了什麼事、該如何解決,然後快速做出適當的回應。
這一切都是學習,每一個病人都有不同的狀況,學習每次遇到狀況時,自己要怎麼去面對,不只家屬需要面對,我們也要面對,而且很多時候,反而是我們放不下,因為照護時間很久,就像家人一樣。有時候往好處想,病人之前受了那麼多疾病的折磨與痛苦,離開對他來講,反而是種祝福。
假使不是病人,無法想像痛苦是多麼巨大,唯一可以幫上忙的部分,就是把痛苦降到最低,雖然可能沒辦法完全緩解,但是盡自己最大的力量讓病人好走,是我獻上的祝福。
安寧居家照護提供24小時諮詢服務,即使居家護理師下班也可以聯絡安寧病房護理師,在陪伴病人善終過程可隨時尋求電話協助,居家團隊會依病人狀況安排時間到家訪視,以減輕家屬照顧的不安及壓力,也會增加他們讓病人在宅善終的意願。
(本文節錄自《安寧日常 語愛時光:六全伴行,馬偕安寧病房22堂關鍵照護課題》)
安寧日常 語愛時光:六全伴行,馬偕安寧病房22堂關鍵照護課題
總策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
馬偕紀念醫院
總審訂:方俊凱醫師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出版社:博思智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