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祕書長張凱評:在宅就醫照護零距離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祕書長張凱評:在宅就醫照護零距離
2021/01/05
作者/專欄

隨著人口高齡化,年長者的醫療、照護需求已成為民眾必須面對的課題。台灣醫療技術先進、資源豐厚,但對於行動不便的失能者來說,台灣許多無電梯公寓、透天厝猶如牢籠,就醫如同翻山越嶺般辛苦,更遑論在偏鄉地區,就醫之路更是遙不可及。

為了解決就醫困難,台灣在宅醫療學會正努力串聯大型醫院、地方診所與社區的醫療照護資源,除了舒緩就醫困境,跨專業團隊的介入,也能協助病患在自家裡做好慢性病管理、享有舒服的日常生活。

「先前有個案因為失智,會不停將身上的鼻胃管拔除,家人無能為力只好將其五花大綁。」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祕書長張凱評舉例說,團隊先全面評估個案狀況,營養師、護理師等分別給予專業建議,如營養均衡、容易吞嚥防嗆咳的飲食指導;再搭配長照體系的照服員給予家屬合適的照護支持與協助;而醫師、護理師、個管師常常得扮演連結者的角色,發揮整合功能。

頻繁回診也是失能長輩的日常,如何銜接醫院與居家生活的照顧,在宅醫療也能發揮重要功能。「門診跟在宅可以互補,」張凱評認為,門診、出院後都終究要回歸日常生活,若有在宅醫療團隊持續掌握病況,病者不須出門複診就能有連續性的照顧,加上線上溝通或是到宅訪視得到即時、個人化的醫療建議,還有全時段照顧,特別是多重慢性病患者,必須考量疾病與生活狀態、家庭照顧功能的連結。

即便是嚴重個案,透過醫院共享資訊銜接共享,在宅團隊在剛出院之際密集訪視,不僅能減少再入院頻率,也能在黃金復原時期讓病人重拾生活自理能力。張凱評便曾接手過心肌梗塞的爺爺,出院後兩週,便可拔除三管(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

未來,從醫院、診所到在宅醫療,藉由資訊共享、資源整合與互助合作,必定能提供更多長照需求者優質的連續性照顧。

更多照顧科技內容,敬請參閱第10期創新長照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