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親人抓糞塗牆?第一線醫師告訴你怎麼面對

失智親人抓糞塗牆?第一線醫師告訴你怎麼面對
2020/12/24
作者/專欄
《雄溫暖,心照顧:高雄第一線失智照顧者無藏私經驗分享》一書集結了各界專家,以不同的專業視角,分享來自高雄地區第一線長照現場的12個真實故事。其中的服務單位橫跨失智社區據點、居家護理所、醫療單位等;服務身分包括社工、護理師、家庭照顧者、資深照護人員、跨領域照護新力軍等。更針對每個獨一無二的故事,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對案例做進一步回應,期望透過真實案例與專家對話,帶領大家進入長照現場,看見長期照護的真實面貌,也幫助照顧者學習長期照護的精神和方法。

文:陳乃菁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系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我長期接觸失智症患者與家屬,這幾年經驗累積下來,感覺人生忙碌事情百百種,但每日最基本就是吃喝拉撒睡。這些看來再平常不過的小事,放在我的失智患者身上,卻往往成為難以處理的大事,讓照顧他們的家屬傷透腦筋,日前就有幾位家屬為了失智患者解便的問題來找我商量。

順著失智者的世界邏輯來解決問題

第一位是趙先生,他知道母親的失智已走到中重度的階段,仍然忍不住抱怨母親解便完後總不願把糞便沖下馬桶,甚至會順手拿起糞便,讓他必須跟母親爭搶糞便。我細問趙奶奶解便的過程,發現她不是不習慣,也不是不會用沖水馬桶,她用一種分享祕密的神情告訴我:她是在生孩子。

原來如此啊!我恍然明白這正是古早時生孩子的姿勢,在她的生命歷程中,「生孩子」這件事對她來說必然是相當重要,以至於即使她現在已是失智患者也無法輕易忘懷。

無論原因是否正如我的推測,但我們至少有個嘗試解決的方向,所以我建議趙先生這樣做:「下次媽媽解便完,不要再急著跟她搶大便,也不要責罵她,就順著她的話講,安慰她生完孩子辛苦了,請她到一旁去休息,等你把新生兒清洗好再抱給她看。」

趙先生不但照做還舉一反三,他在廁所準備一個小玩偶,一看母親解便完就順手把玩偶遞給她,告訴她這就是剛生下來的新生兒,母親會抱著到旁邊哄騙,剛好方便趙先生收拾廁所。如此一來,患者安心,照顧者也輕鬆多了。

另一個因母親解便問題而來的是錢先生,他帶著母親走入診間就不好意思的為臭味向我道歉,原來錢奶奶手提包中是一包包乾掉的大便,怎麼都不肯讓家人拿去丟掉。奶奶帶著慎重的神情說:「醫生,我跟你說,這是不好的東西,都是小鬼,我要看好,千萬不可以讓鬼跑掉了。」

「這樣啊!」我對奶奶表示理解,一轉頭就建議錢先生去拿一張符貼在垃圾桶上,下回再看見患者把大便包好就跟她說:「這張符咒可是我專程去請回來的喔,你把小鬼放這個桶子裡面,小鬼就不會跑出來了。」

很幸運的這些方法都奏效了,困擾家屬許久的問題能被解決,家屬可以暫時安穩一陣子,直到患者病程往下進展,可能到大小便無法自己來的程度,也可能還保有行動能力,因此再有新的問題行為發生,若果如此,屆時我們再來想新的辦法應對。

了解失智者當下的處境與思考  提出更適切的照顧法

我的另一名患者黃爺爺就是認知能力更加退化的例子,他出現的行為也是大家對失智患者常有的誤解:誤認患者會愛玩自己的排泄物,還會隨意塗抹造成環境的髒亂,往往把照顧者嚇得驚慌失措。但在我看來,這樣的故事其實可以換個角度來討論,就讓我從我與黃爺爺的兒子間的對話開始說起吧。

黃先生因為老父親罹患失智症,在我的診間出入好一段時日了,那天又到了回診日期,他一看到我就憂心忡忡地說:「爸爸的狀況又退步了,他最近大便都不使用馬桶,而是直接褲子脫了、拉在地上,結束後卻彷彿這件事根本沒發生過,更像是看不見地上的糞便,站起來後就直接踩過大便到處走動,於是滿地都是沾上大便的腳印,我父親還會直接踩到床上,靜靜的翹腳看著門口,再用他的手抹起腳上的大便就往床頭的牆壁上開始塗鴉。」

我訝異他怎麼這麼清楚整個過程,黃先生苦笑著為我說明:「陳醫師啊,我爸爸生病後,我就裝了家用監視器來錄影, 起初是為了確保他的安全,沒想到意外拍到這件事,我才能描述得這樣清楚啊。」

於是我問仔細看過錄影內容的黃先生:「你爸爸沒使用馬桶,但是還會走到接近廁所的地方嗎?」他想了一下回答:「有喔,他有走到廁所的門口。」

我暗自思量:所以,他其實是知道要去廁所的,那麼拉在地上是不是單純時間來不及的問題?於是我問黃先生:「你觀察爸爸的糞便狀況,看起來是不是像腹瀉那樣稀釋、而不是固體的樣子?」

黃先生點點頭後補充:「這樣說來,他也不是每天都把大便拉在地上,或許拉在地上的時候,真的是因為腹瀉而來不及了。」

我安慰他:「可能是喔,我那上小學的兒子也曾經發生過來不及上廁所就拉在褲子上的意外,還打電話來要求我帶衣服去學校給他換呢!你父親罹患失智症,行為上像小孩子,所以發生這種狀況也是難免的。」

黃先生表情看來放鬆了一點 ,於是我們接著討論弄髒環境的問題。我問:「你爸爸現在還能分辨液體和固體嗎?比如解尿後會出現液體、大便的形狀是固體的或者是軟泥狀的。還是說,現在的他看到排泄物都已經無法分辨,頂多只是覺得家裡地板骯髒了點呢?」

黃先生愣住了,瞪大眼睛說:「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他停頓了一下,自言自語般的說:「如果是這樣,那的確是有可能一腳踩過去的。」

我繼續引導他想像:「如果你包著尿布,裡面又有大便,感覺黏黏的,你會不會想用手去抓?」

黃先生回答:「可能會喔。」

於是我說:「所以囉,你爸爸也是這樣的,他或許無法理解自己已經解便了,但身體還是有感覺,覺得屁股或腳上不舒服,很自然就會伸手去抓,抓完了,身體舒服了,這下換手上感覺沾黏了東西,那麼抹在身邊的牆壁上不正是最順手的嗎?這一連串動作就是動物本能的表現啊!」

我再度提醒黃先生他的父親已是失智症中度的患者,這樣的行為並沒有辦法靠吃一顆藥丸就解決,而是要透過照顧方式來處理,更何況家屬看來的問題行為,換個方向來從患者的角度想就合乎邏輯了。

其實失智照護的核心精神不脫「將心比心」四個字。想想年幼孩童有時玩瘋了、忘記去廁所,等到不得不往廁所衝時,很可能在半路上就忍不住尿出來或者將大便拉在褲子上,而今類似的狀況也在失智症患者身上發生,因為失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個返老還童的過程。

我知道照顧者們都辛苦了,但也希望照顧者們理解失智症並不是能用藥物來解決問題的疾病,相反的,我們要倚靠對患者當下身處的情境和思考方式的了解,才能提出更適切的照顧方式來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

照顧失智患者沒有一套劇本走天下的方法,只能且戰且走、臨機應變,這也是家屬在照顧上頗多困擾的原因之一,但在上面所說兩位阿嬤的案例上,我希望家屬能看見患者不是故意製造麻煩,如果我們看懂她們的「問題」,我們就知道如何應對,甚至我們可以多想一下這兩位老媽媽心中對家人的愛,她們的行為不也是愛著家人的一種表現嗎?

進一步說,眼前的失智患者可能已被尊稱為阿公或阿嬤,但他們也曾是養兒育女的年輕父母親,我們都是從牙牙學語階段受父母照護長成,曾經我們也不懂得如何控制排泄,多少次尿床和便溺在身上,是父母親不嫌髒臭親手為年幼的我們洗滌。今天父母親老了,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我們難道不能懷抱當年他們愛護我們那樣的心情,以回饋的姿態來照護年老的他們嗎?

也讓我們更進一步提醒自己:每個人將來都有罹患失智症的可能,若果如此,那時即使我們身為患者,也定然期望著旁人將我們視為一個完整的人來照顧吧!

所以讓我們在照顧失智患者時能多一點包容,莫忘了患者既生而為人,便會擁有生物本能,所以我們要順著生物本能行為來做出反應,在這樣的理解和包容之上,我們一定能提供更妥適的失智照護。

(本文轉載自《雄溫暖,心照顧:高雄第一線失智照顧者無藏私經驗分享》)


 

雄溫暖,心照顧:高雄第一線失智照顧者無藏私經驗分享

作者 :陳乃菁, 吳淑棉, 葉秋梅, 張聖慈, 唐亞菁, 廖健翔, 楊茜婷, 彭玉君, 劉容甄, 張得滿, 謝宛玲

出版社:布克文化(20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