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銜接回歸社區照護 在宅醫療整合醫養資源新商機

出院銜接回歸社區照護 在宅醫療整合醫養資源新商機
2021/09/21
作者/專欄

Covid-19疫情爆發造成全球醫院病床難以負荷,加速在宅醫療(Hospital at Home,簡稱HaH)需求,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生活與生醫研究組副研究員王富民透過近年美國推動在宅醫療政策表示,美國政府為了降低醫療給付開銷,發展基於價值的保險給付模式(Value-based model),強調產品成本與服務功效,不僅有助於醫療機構提供低成本且高品質的照護服務,重視病患改善健康結果與護理協調,也加速推動新產品、新技術導入在宅醫療照護。

王富民檢視國外在宅醫療現況指出,發展在宅醫療重要因素有4大項,分別是建立與完善保險給付制度,鼓勵醫療服務者參與;發展輕量化、數位化工具醫材與整合平台,以及提升遠距通訊的能力;加強鏈結在地醫療或照護相關單位的服務項目;以患者為中心,編組跨科別醫護團隊。

基於價值保險給付模式 建立在宅醫療商模

各國疾病防治策略朝慢性病預防、監測、照護與健康促進方向發展,醫療照護服務場景逐漸從醫院移轉至「家」,工研院日前舉辦「2021健康照護與智慧醫療趨勢與商機」,邀請專家學者探討在宅醫療與智慧醫療新商機。

王富民指出在宅醫療能提升臨床成效、強化醫療可近性、尋求低成本而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方案、從被動式照護朝向預防性照護、朝向基於價值的保險給付模式、改善醫師服務品質與病患就醫體驗、提供新在宅醫療商業模式,以及轉向改善群眾健康為目標。

各國政府醫療保健開銷逐年提升,造成政府財務負擔越來越重,為了改善此現象,美國政府發展「基於價值的給付模式」新付費模式,讓醫療院所除了提供醫療行為外,還要重視後續療效與經費成本,與治療品質產生掛勾,公私立保險方會根據整體療效來制定給付標準。王富民表示,此制度可以讓醫療業者專注在提供高品質預防性護理服務方案,浪費醫療資源。

對此,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底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 (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CMS在2019年執行Alternative Payment Model(APMs)計畫,分4種類別給付模式是依照看診人次決定,與醫護品質無關;部分給付隨著連動醫護品與效率連動而改變;給付費用受到成本節省與獲利增加來分潤,原先市場只有一種成本較高的治療方案,後來出現費用較低的新方案,醫生與保險業者能從新舊之間的差額來分潤;給付費用與服務次數脫鉤,特定費率按人數每月付款,若該人民一個月間都未有任何問題,費用便由醫療業者回收。

醫護技術與產品供應商廠商也在美國發展出了2種基於價值保險的給付模式,成效保證模型(Outcome),如果產品效果不佳或未達到預期標準時,廠商會給予醫療機構價格折扣或補償;以及收益共享模型(Gain Sharing),廠商以更低的價格提供產品,醫療機構同意共享商定成本節約或增益收入百分比。王富民認為,上述兩者模型讓醫療單位採購決策更加重視產品技術功用與成本費用,創造風險共擔(Risk Sharing)的新型態商業付費模式。

家是健康照護核心:國外在宅醫療推動現況

王富民以美國政府發展在宅醫療情況為例,美國政府在2020年3月訂定「Hospitals Without Walls」法案,醫生可以在醫療機構以外的特許外部設施進行治療,例如康復醫院、飯店、宿舍等。

同年11月,美國政府制定「Acute Hospital Care At Home」法案,首次把病患家庭納入醫護場域,醫護人員可採用遠距諮詢、遠距監控和定期前往病患家中診察或治療,上述兩個法案目前僅鎖定住院治療病患來提供服務,給付方式都是比照住院費率來支付。

在宅醫療團隊包括主治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諮商師等。其中,護理師每日須檢視病患狀況,並根據病患療程必要性提供額外服務。另外,醫院或是第三方在宅醫療組織會安排「護理協調員(Care Coordinator)」,負責患者或醫療團隊協助溝通協調與資源調度。在宅醫療服務同時結合當地社區照護服務來合作,改善患者生活起居。日本的護理協調員也會與患者討論醫療保險給付費用與方案的選擇,以及利用介護保險來使用患者合適的照護方案。

除了美日外,英國、法國近年也把在宅醫療納入保險制度。英國強調導入數位化工具,提升醫護護理能力與服務效率,強化自我健康管理,並且加強出院後追蹤病患情況與關懷服務,減少再住院就醫的次數。法國認為需要把數位科技當作是加強醫病溝通與協調的工具,以及建構數據與醫療資源共享的數位平台,強化地區間合作,特別強調要發展醫療護理模組、醫護服務和資源模組、管理模組和數據模組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