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專家:藝術創作是減少神經退化、激發左右腦活動的極佳方式

書摘|專家:藝術創作是減少神經退化、激發左右腦活動的極佳方式
2022/01/28
作者/專欄
想用藝術陪伴長者,該從何做起呢?《玩藝術,一起老:老人藝術治療的理論、實務與案例分享》就是一本值得照顧產業人員參考的藝術治療指南。作者蔡汶芳為國內資深藝術治療師與督導,具有豐富實務督導經驗與理論基礎,透過本書,讓讀者了解藝術治療的各種理論,並能透過作者的國內外實務工作經驗領略實際帶領的狀況,書中更有失智症藝術治療和健康老人團體藝術治療專章,針對不同需求長者打造專屬課程,是老人藝術治療的優質指南。

年齡不是改變、成長或療癒的障礙或終點,潛能也伴隨著老化而來。雖然有些大腦功能會老化和退化,但美國老年精神醫學家Gene Cohen指出,許多研究過度強調老化所引發的問題和負向特質,忽略了熟齡大腦的潛能。近來老年研究都著重在大腦和心智健康,也發現了許多支持正向老化的證據。

心理學家Raymond Cattell根據不同類型的記憶,提出流動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和固定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的概念。流動智力與先天遺傳相關,指的是即時的理解能力,包括分析資訊的速度、短期記憶力和抽象推理能力。流動智力在30歲達到高峰,之後就會隨年齡增加而逐漸衰退。固定智能則是後天學習和生活經驗的累積,會隨著年齡增長與日俱增。固定智力的特質在老人身上展現無遺,顯示了創意思考和問題解決方式,充滿豐富的經驗,甚至智慧。

熟齡大腦的優勢就是透過長年累積和學習的經驗,形成複雜的神經結構,而且會因應新的經驗而不斷重塑大腦。Cohen對於神經的可塑性與神經元新生的研究發現,記憶是透過注意力的集中,形成特定模式,頻繁地引發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強化已有的連結並形成新的連結。老化的過程也賦予我們思考、情緒調節能力和幸福感的優勢。隨著年齡增長,腦細胞之間的情緒連結會更穩定、更平衡,特別是負面情緒的調節與處理會更具優勢。心理學家Roberto Cabeza的研究發現,年輕人和記憶力差的老人,主要依賴單邊大腦執行任務,而記憶力好的老人卻能更平均的左右腦並用,顯示其神經網絡經過了重組,能更有效率的發揮功能,並減少年齡造成的神經退化。藝術創作是一個極佳的方式,藉由重複精熟的練習來增進腦部功能。Cohen更指出,藝術是「以最佳化方式使用左右腦」的活動。

Cohen等人研究了專業藝術家帶領的美國社區藝術課程,包含繪畫、音樂、寫作和珠寶製作。他們針對166位老人的健康和生活功能影響,比較每週參與一次藝術課程以及沒有參與這類課程的老人。結果發現,掌控感、人際互動和活動永續性對於人生後半段具有正面影響。參與社區藝術課程對老人的生理、心理或情緒都有正向的影響,不僅就醫和用藥次數減少,憂鬱和孤獨感降低、社交更為活躍、健康與適應力也都提升了。透過學習逐漸掌握某種活動所獲得的成就感,會延伸到生活中的其他領域,讓老人能夠有自信願意去嘗試和探索新的可能,控制感與成就感也能夠提升免疫力,增進健康。

Cohen提出了「發展智商」(developmental intellegence)的概念,指的是隨著年齡增長,個人將其獨特的神經、情緒、智力和心理潛能發揮、提升並整合到最佳狀態的過程。發展智商表現出提升的智慧、觀點和視野,透過三種進階思考方式反映出來:能夠理解事情沒有絕對性,而能考慮相對情境的「相對性思考」;能夠在看似對立和不相容的觀點中解決其中矛盾的「二元性思考」;能夠以寬廣的視野看見全貌的「系統性思考」。一個人必須透過時間和經驗的累積,以及努力,才能發展出這種細緻且富有彈性的思考模式。我們可以說,智慧就是發展智商的表現。

Cohen指出,潛能的體現就是創意。透過藝術的介入,可以讓長輩保有生產力與活動性,獲得精熟的掌控感,讓老年歲月也可以充滿成長、創造與情感上的滿足,進而找到新的觀點、意義和可能。

(節錄自:玩藝術,一起老:老人藝術治療的理論、實務與案例分享


玩藝術,一起老:老人藝術治療的理論、實務與案例分享_創新照顧

玩藝術,一起老:老人藝術治療的理論、實務與案例分享

作者:蔡汶芳

出版社:商周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