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傳真|破除醫療成本迷思 年齡越高 末期治療成本越低

日本傳真|破除醫療成本迷思 年齡越高 末期治療成本越低
2022/03/08
作者/專欄

早衰比末期延命治療的成本更高

數年前,有兩位年輕的先驅者落合陽一先生跟古市憲壽先生的對談,引發的議論還記憶猶新。它的內容談到:

高齡者在人生的最終段階,選擇了延命治療耗用了多額的醫療費用,主張這種終末期醫療費用應該自己全額負擔。曾經聽聞經產省的官員在演講中敘述過,生涯醫療費約一半在死前1個月被使用掉。

再者,日本的平均壽命長,人生後期的數年間大都靠著延命治療在支撐。相信這種都市傳説的人應該不少。

指出這些並非真實的論文在2021年11月5日被發表在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

以奈良縣的健康保險・介護保險的資料為基礎:2014年4月〜18年3月,75〜109歳死亡的3萬4,317位患者中,最後期1年的醫療費來做分析研究。從結論來看愈高齢的醫療費支出愈少。死亡前30日間的醫療費從年齢別來看,75〜79歳:81萬日圓、80〜84歳:71萬日圓、85〜89歳:61萬日圓;90〜94歳:50萬日圓、95〜99歳:42萬日圓;100〜104歳35萬日圓、105〜109歳:32萬日圓,很漂亮的逐漸減少。

此外,從死亡前1年間的全患者中,入院患者的比例也是隨著年齢增高逐漸減少:對比75〜79歳有94.7%的人有入院經驗,但是105〜109歳卻是約只有半數。

「年齡別-月間醫療費的中央値」(縱軸為醫療費(美元1:120日圓換算),横軸為死前日數)任何年齢層在死前1個月間醫療費是增加的。年齢層愈高年間醫療費愈低。(圖/高齡者住宅新聞)

由此可看出兩件事情:其一是高額醫療的受益者實際上是較年輕世代。至少超過平均壽命的人比未滿的人較少使用醫療是可以一目瞭然的事實。確實,其中在人生的最末期於急診室裡因接受高度醫療,使得耗用上千萬日圓以上的醫療費也是可能的。但是,將延命治療的醫療費,解釋成是造成醫療保險費用高漲的主因,顯非事實。

其二是超過100歳的高齢者,原本就是靠著僅存的活力(不依賴醫療)在過日子。比平均壽命還早之前死亡的人,他的死因與其說是老衰,不如説是一些疾病或事故等造成的,本人及家人都會想搶救。但是,即使積極的入院治療,也無法回復到原來的狀態。

出院後要支援、要介護狀態持續的在宅療養。如急性惡化則不時的進出院,身體機能、認知機能日趨嚴重低下。然後在不斷進出院中、最後在醫院不是病情惡化就是肺炎等感染在治療中死亡。這種人們不樂見的最末期案例很多,被稱為是一種死亡的疾病型態。經驗上,這種型態在100歳以上的案例是極少的。

另一方面,超過平均壽命過著有活力生活的人也不少。很多即使有生病或障礙,因為對於老化的過程有所認知,即使持續的在衰弱,本人、家族也對天壽採取正面的看法。即使半數選擇入院,醫療費只約30萬日圓。為了不足10日的最終陪伴而入院,或是居家診療+時間外往診+最後陪伴等另加費用,總之就是進行必要最小限度的醫療照顧。然後,大抵都是循著老衰型態,安穩的迎接最後期的來臨。

百歲時代,如何做才能進入後面的集團模式。從延長健康壽命的觀點,進行了各種各式的研究。但是,有的疾病、事故卻完全無法防範。因遺傳早夭的醫療費比延命治療還多,有遺傳因子造成不可逆的、包含失智症及很多的慢性疾病,出生時的狀況或因幼少期的環境都有很大的影響發病風險。

如何才能讓人生的最終段階,從疾病型態(反覆的進出院終至死在醫院)轉移成老衰型態(安穩度過在宅死)。不只是延長健康壽命,更重要的是從如何建構支援健康壽命的對策,在心裡上先要有所認知及準備。想必那也是在宅醫療跟介護共有的社會使命。面對不可逆的命運來到時,能夠讓本人選擇更能接受的生存方法,結果是大大的降低了對醫療的依存。我想那樣的社會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縱軸為入院患者的比例、横軸為死亡前的日數)年齢別的入院患者比例,即使高齡者中年齢愈年輕,死亡前1年間的入院依存度愈高。愈趨向死亡入院的比例愈高。75~79歳死亡前的1年間幾乎都有入院經驗、105歳以上入院經驗約半數。(圖/高齡者住宅新聞)


文/佐佐木淳

醫療法人社團悠翔會(東京都港區)理事長、診療部長

1998年、筑波大學醫學専門學校畢業

三井記念醫院擔任內科醫勤務。退職後於2006年8月開設了MRC大樓診所。2008年更名為「悠翔會」、並延續至今。


(編譯:安可人生編集長李全賢;資料來源:高齡者住宅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