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台灣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居服員服務時數減少影響其收入與生計,衝擊及困境可想而知。據筆者20幾年管理組織的經驗,如若平常沒事都很好,一旦出事了,機構的回應能力就顯露無疑。這一波疫情,部分組織面對挑戰,兵敗如山倒;有些機構在高壓下仍沉得住氣,營運及服務受影響卻未大傷,恰恰提供了機構的體質檢驗與現實的壓力測試。
「照顧」是一項人對人的專業服務,疫情看似為機構帶來危機,但經營者若能把握機會,適時地將好且對的人才留下,未來將為機構帶來盈利。筆者以個人粗淺經驗分享之:
① 組織體質平時要打好底,任何進行中的制度規畫或修正,不應疫情而中斷,且應讓員工知曉進行的內容及進度,如建置照顧人力職涯制度。
② 機構財務許可下,降低疫情對員工生計的衝擊,如補貼因疫情而受損的收入。
③ 疫情期間,機構任何決策訊息,應力求透明、準確且快速地與員工溝通並取得回饋,安定人心,如隔離衣的提供及明確的使用指引。
④ 對於員工有利的任何行動,透過多元管道傳遞,展現機構對員工的重視 ,如各縣市疫苗施打進度的掌握、防疫物資加量提供。
⑤ 員工於疫情期間持續服務,成為穩定社會的一股力量。機構可以儀式性且正式地表達感謝,突顯其照顧工作的重要性及社會價值。
⑥ 面對需要立即解決的問題,建置具機動性的決策核心團隊有其必要性,避免個人式決策,降低錯誤決策的可能性,以建立員工對於機構的信任感。
員工具有好素質與組織具有好體質同等重要,但好素質尚需時間淬煉。機構若能未雨綢繆,重視長照人員的留任,並有所行動與作為,相信未來面對任何突發狀況,問題皆可迎刃而解。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18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