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走進社區,從事居家護理工作,從此,護理生涯就像開啟了一場奇幻之旅。居家護理所服務範圍涵蓋:來義、春日、獅子、新埤、林邊、佳冬、枋寮、枋山等地區,服務的個案與家庭來自閩南、客家、排灣族、外籍人士、外省族群等多元族群。在文化、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語言、家庭模式或社會福利…等等種種不同的情況下,讓身為護理工作者的我時常感到手足無措。
枋寮多元族群共融 照顧尊重文化差異
進入社區工作,除了已經具備的護理專業能力與知識外,最重要的是,要瞭解當地的文化特性。屏東原本就是閩南、客家、原住民共同生活的地區,各族群也都生活在自己的聚落,生出屬於各族群的文化特色,新住民的加入也為各聚落帶來不同的文化衝擊。
屏東多元族群文化共生,進入社區從事居家護理工作深具挑戰性。(圖片來源/枋醫居家護理所、張玉玲)
居家護理工作的對象是人,認識個案與其家庭、社區,以及讓個案認識護理師,是往後工作順利的關鍵。文化沒有高低,尊重文化平等,不管個案家庭的社經地位與文化差異為何,社區護理工作者必須秉持專業與愛心,同理個案家庭遇到的健康問題,也協助發現個案其家庭潛在的健康問題。
在知識不平等及文化差異的狀態下,很多長輩及新住民聽不懂醫師及護理師的衛教。社區護理工作者必須學習新的教學模式,讓長輩能夠透過圖片、影片、生活經驗來達到可及性的護理目標,進而達到健康促進的目標。原文文獻裡教導我的是其他國家的經驗,然而第一線的社區護理工作者必須結合文獻的專業知識與個案實際問題,融入適合個案的護理措施,個案及個案家庭才有意願執行。方能為家庭降低照護成本、降低照護負荷,讓個案及個案家庭及早回歸社區。
偏鄉多元文化及知識水平差異,服務導入需透過圖片、影片、生活經驗來達到可及性的方法,進而達到健康促進的目標。(圖片來源/枋醫居家護理所、張玉玲)
居護所新任務 肩負社區健康促進使命
個案的鄰居就是我們的鄰居,個案的叔叔就是我們的叔叔,秉持社區一家人的概念,居家護理可以觸及到更多的面向,讓社區的居民有更好的健康諮詢。如今,居家護理工作已不再只是多年前更換三管的工作,還乘載著社區健康促進的使命。
居家護理深入觸及面向廣,乘載著照顧居民及社區健康促進的使命。(圖片來源/枋醫居家護理所、張玉玲)
居家護理所已經不像以前單打獨鬥的護理單位,而是需要跟政府部門、醫療單位、衛生所、學校、社區發展協會、農漁會、原住民文化健康站、原家中心、當地長照中心、社會福利單位、家庭照顧者協會、身障單位共同合作。才能瞭解社區脈動、政府政策,進而為社區個案找到適合的資源媒合。
結合社區各式資源,致力社區健康促進,枋醫居家護理所發展與眾不同的特色文化。(圖片來源/枋醫居家護理所、張玉玲)
每個居家護理所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因為地處偏鄉又是自己的家鄉,希望政府政策不要遺落屏南地區。結合當地文化發展出與眾不同的特色,社區健康促進一直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成立枋醫居家護理所的主要目標。因為具有護理及社工背景,也積極投入參與文化健康站的活動設計,為長輩帶來舒壓課程、肢體伸展、吞嚥困難課程…等都是社區長輩喜歡、多元且耳目一新的課程。同時也擔任社區各種單位的講師,像是安排日照中心長輩節慶介紹課程,拼圖桌遊課程、修眉敷面膜課程…等體驗式互動課程,讓長輩上課不無聊。而針對家庭照顧者協會規劃家庭照顧者的放鬆課程及認知學習課程,讓家庭照顧者可以得到正向的社區參與。至於漁會、教育部樂齡計畫則著重社區民眾養生課程,中西醫與環境健康、藥膳飲食體驗課程是長輩最喜歡的課程。若前往原住民地區,運用在地長輩生活經驗,教導健康促進的方式,設計健康認知課程等。
偏鄉居家安寧 全年不打烊
除此之外,居家安寧工作也是我們一直很努力的面向,全屏東只有2個醫院有安寧病房,但有居家安寧需求的個案非常多,我們扛起居家安寧工作的那一刻起,我們就知道手機365天必須on call。個案即將發生的各種問題及未來家人會遇到的各種問題都要一起討論,四道人生、生死兩相安、團圓飯計畫、個案生日計畫、兒童哀傷輔導…等等。各種適合個案及家人的告別方式,我們都努力去做。
扛起屏東居家安寧工作,各種適合個案及家人的告別方式,枋醫居家護理所都努力協助家屬達成。(圖片來源/枋醫居家護理所、張玉玲)
感謝一路上各單位長官及夥伴的支持,家屬的認同及個案的努力。感謝公會的在職教育,給我們一盞未來的明燈。未來的路很長,居家護理所持續轉型,為更多需要我們的人做好準備,政府政策的落實能為社區民眾帶來福祉。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