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點多,我背著一把吉他走進員林基督教醫院的大講堂,原以為會停辦的活動,在醫療團隊的堅持下還是照常舉行了,這個決定令人感動也出乎意料;世界衛生組織曾在2020年提及COVID-19對人心所造成的焦慮、不安及社會孤立等問題都再再影響心理健康,癌友不僅要面對治療過程所引發的身體不適感,在心理方面更需要相關專業人員的長期陪伴。
癌症與憂鬱症不僅並列21世紀三大重大疾病的其中兩項,從許多研究中也發現癌症與憂鬱症之間是有其關聯性,不論是因癌症而衍生出的憂鬱情緒或因長期的憂鬱狀態成了罹癌的主因之一。總之,緩解癌友的憂鬱情緒是當務之急,雖然我們都知道疫情嚴竣,但在竭盡所能執行防疫措施的背後,醫療團隊似乎更看重癌友的內在需要。
相較以往,這次的活動沒有舖張的宣傳,僅10位癌友,平均年齡60歲,病程不一,有些人已恢復健康並積極創造人生下半場,有些病程則在三、四期階段亦或再度面臨復發的衝擊,而也有人正在面對夫妻雙雙罹癌的局面。
因為疫情的關係,社工師跟我之間有幾次密切的討論,我們希望能藉由音樂緩解癌友的壓力,但又不希望增加染疫風險,雖說音樂可以促進人體分泌令人愉悅的多巴胺,但少了眼神與肢體接觸,也間接削弱了催產素的作用,到底還有什麼方式可以介入呢?
我習慣在活動前10分鐘到場安頓好一切後開始進行觀察,不難看出有幾位彼此熟識,但更多是一個人面無表情或若有所思的獨坐著。9點半了,一首簡單的歡迎歌拉開序幕,有些人主動,有些則害羞,但總是各自找到不同的人問候了。
「願意」是改變的第一步,我可以感受到有些人一開始就敞開心享受其中,而有些人則是需要一點時間觀察環境,活動中看似一連串的音樂活動:唱歌、律動、遊戲、冥想,但每一個環節都在執行鬆土的任務。
我可以理解有些人的心田是一片乾涸龜裂的旱地,必須從淺層鬆土再慢慢深掘,而每一個活動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卸下心防、建立關係、引導反思到自我覺察等,每一次的結束都將團體湧向更高層次的思考與深度探討,大夥從原以為單純的音樂遊戲,到開始用心感受每個活動帶來的啟發與內在對話,這堂音樂課沒有在灌輸什麼標準答案,而是鼓勵每一個真實感受被看見並具體被陳述出來後,它成了醫治的力量也療癒了別人,陪著大家種下這顆希望的種子才是這堂課最可貴的,因為它帶來的不僅是當下的快樂,更是日後持續往前走的動力。
課程近尾聲時,參加者各選一張圖卡,以簡短幾句話說明參與活動的心情。(圖片來源/賴香芸)
課程近尾聲了,我邀請大家各自選一張圖卡,以簡短的幾句話回饋今天參與活動的心情,最後輪到一位整堂課幾乎保持沈默的癌友,他終於啟動了內在對話,勇敢的分享積壓已久的委屈與不平,我們傾聽但不下任何評論,靜靜的讓一首台語詩歌如甘霖一般滋潤每個人的心田,隨著課程的結束,也期待明年收成甜美的果實。
音樂治療課程,在看似平凡不過的活動中卻是有計劃及目的性在運作著,或許沒有敲鑼打鼓的熱鬧場面,但我們擁有的美麗叫做「觸動人心的醫治」。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