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弘廷專欄】社區互助共生 大埔里醫養整合模式

【詹弘廷專欄】社區互助共生 大埔里醫養整合模式
2022/06/02

最新出版的全球高齡人口報告中,從2019年至2050年間全球高齡人口比率成長最快的國家與地區,台灣名列全球第3,僅次於南韓與新加坡。而2019年國人健康平均餘命,女性74.84歲、男性70.05歲,健康平均餘命性別差距4.79歲;不健康存活年數,女性9.39歲、男性7.64歲。如此看來,能持續保有健康狀態迎向人生終點的高齡者甚少,而經過衰弱期照顧需求走向人生終點者為大部分,如何支持社區多數衰弱高齡者的健康及生活照顧是未來長照服務的重要挑戰。

去醫院化、走進社區的生活照顧

然而,現行醫療照護體系仍偏向在醫療院所提供生物醫學導向、非個人化及片斷化的「治療性」照護,如何重新設計?如何發展未來超高齡社會所需之「本土社區醫養整合」健康照顧模式?已迫在眉睫。

「以人為中心」的照護(Person-centered care)就是強調,每個人具有獨特的個人生活經驗、信仰、文化或社會網絡等等,健康照顧應尊重個人價值和偏好,同時要以支持其健康目標和人生規劃為前提,提供各種照護。

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更提出以社群為中心的照護(People-centered care),亦即在以人為中心的照護概念下,再加上社區推動,個人被賦能負責自己的健康,而非單純接受照護服務。從個人、家人、社區的角度,使民眾經由參與社群,並受益於這個能夠尊重他們需求與偏好的整合健康照護系統。

為了滿足未來高齡社區中更多衰弱或失能民眾在生理、心理、社會、靈性之健康照顧需求,也應如同現今安寧療護的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之「五全照顧」特色,建置從醫院、機構、社區及居家,引導民眾自我照顧及整合性且連續性的健康服務和社會支持網絡。

醫療生活公衛跨域整合高齡服務

埔里基督教醫院團隊為使民眾於熟悉且安心環境接受照顧,921大地震後開始發展在地特色社區式長照服務資源,啟動醫療、生活照顧及公共衛生跨領域服務,提供社區預防照護及高齡健康照護整合的服務模式,期落實「健康老化」、「在地老化」、「安全老化」、「樂學老化」與「活躍老化」5個面向之「社區照顧」;期待高齡長輩病得少、老得慢、活得好,不再只是被照顧者,也能自主經營老年生活,參與社區活動,對社會持續貢獻,甚至能有品質的安老到人生最後階段。

2018年埔基設立南投縣第1家長期照顧教學大樓,藉由整合在地醫療、照護、福祉及教育資源,發展4段7級全人照護模式。藉由長照2.0整體照顧服務計畫,埔基結合衛生局與鄉鎮公所,分別於埔里鎮、魚池鄉、水里鄉3鄉鎮,設立17個醫事巷弄長照站,遍佈於各個村里,就近提供照護與諮詢、促進社區居民的參與,建立自助與互助的健康生活網絡之在地照顧。

同時也承接南投縣失智共照中心,建置大埔里地區失智整體服務網絡,共計設置9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直營6站,加盟3站),分別提供埔里鎮、魚池鄉、仁愛鄉、信義鄉與國姓鄉等5鄉鎮失智照護服務,企圖從過去「在宅老化」的居家照顧之服務策略,進一步落實增進其鄰里社會資本之「社區老化」。

社區醫養整合照顧在地尊嚴安老

以埔基推動在地社區醫養經驗,醫院端引入健康及照顧專業資源,進行高齡照顧分流,促進健康及亞健康社區高齡民眾的社會資本,學習教育部「樂齡學習」推動方法,運用於長照體系社區端相關課程模組建構,使社區長輩不僅能老有所養,更能老有所用,安享頤年;透過健康促進、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方案,減少肌少與衰弱症狀,有助社區整體照顧模式及預防照顧體系之建構,使長者的生活更健康、更滿足而不致落入生病或失能;針對社區失能民眾適時提供居家式、社區式或機構式服務,強調連續且高品質的服務照顧管理。

「長樂整合、幸福照顧」營造正向老化態度,發展出本土社區醫養整合健康照顧模式, 營造最適老化。(圖片來源/埔里基督教醫院)「長樂整合、幸福照顧」營造正向老化態度,發展出本土社區醫養整合健康照顧模式, 營造最適老化。(圖片來源/埔里基督教醫院)

最終,營造正向老化態度來達到最適老化的「在地、尊嚴、安老」人生歷程,並以「長樂整合、幸福照顧」的服務目標,融合樂齡學習經驗於社區長照服務網絡,進而營造互助共生社區。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19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