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依瑩專欄】醫養各自做 長照政策美意大折扣

【林依瑩專欄】醫養各自做 長照政策美意大折扣
2022/06/24

2019年3月某天,我在台中大安溪沿岸部落擔任照服員,穿梭在部落長照個案家戶中,巧遇東勢維恩診所傅華國醫師到部落進行在宅醫療,熱情爽朗的他,一談起個案狀況滔滔不絕,各種照顧指導很給力。

之後遇到個案各種疑難雜症,傅醫師總是即時回應支持我們,更感動的是照服員在現場服務遇見個案任何狀況,即時將拍照/影片傳至群組,傅醫師總能快速回覆,也好幾次因為當下處理,協助個案驚險度過危機,如低血糖昏迷或瀕死個案各項緊急處理;很早期發現疥瘡,立即防護2周內完治,照服員可不停案且無人受感染。

2019年8月政府積極推動醫師意見書至今,量明顯成長,惟若要檢視真實的成效,醫師能否與居服員形成真正的團隊,將是評估醫養合一的關鍵與必要指標。近來在擔任縣市居服評委或各單位交流時,每次問起服務數百位個案有在宅醫療嗎?通常答案是:好像有、不清楚。再問「照服員跟醫師會討論個案的照顧服務?」則篤定回答「沒有啊!」

在宅醫療與長照合作稀稀疏疏,醫養整合個案幾近於零。在我們部落,居服與在宅醫師緊密合作的比率高達50%,但醫師意見書也未發揮功效。綜觀全國,醫養合一發展就如平行線般,各走各的,談整合似乎是一條漫長而遙不可及的路。

去年參與台日國際論壇時,有位先進分享日本長照幸福指數的研究指出,長照個案幸福指數取決於照服員對醫護知識的瞭解程度,以台灣僅100小時的培訓顯然不夠。最好的方式是透過做中學並緊密結合在宅醫療,將個案實際需求結合醫師的指導,如此,醫養合一的美好結合離我們其實並不遠。但政策需調整,將「醫師意見書」向前推進成「醫師指導服務」,不是只有到宅服務才有支付,與長照團隊/家屬的討論與指導都應有支付,讓在宅醫療與長照緊密結合,方能共創長照家庭的優質幸福指數!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19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