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石頭湯整合資源,串起多元跨域服務。(圖片來源/台北市社會局)
20年前,黃勝堅是台大醫院神經外科的頂尖名醫,因親眼目睹病人家屬下跪懇求「不要救!」遂轉念反思,投入推動安寧醫療。2011年,黃勝堅擔任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開始將居家醫療概念帶入社區;2015年他接任台北市聯合醫院總院長,再把金山推動社區整合照護的經驗帶進台北市,打造「石頭湯」模式。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前總院長黃勝堅
醫養各自為政 缺少全人照護思考
累積了10幾年的長照醫養經驗,近期卸任北市聯醫總院長,重返台大醫學院教職,黃勝堅語重心長地點破體系盲點:「整合過程中的各職類人員,各自有盲點和難以改變之處,只想做自己專業的部分,是醫養結合最大的絆腳石」。中央政府先前推出長照1.0,認為其與醫療分成兩塊,但他強調「失能、弱勢、老化,不可能用社政、衛政來切割生命,應該回歸源頭,進行全人照顧跟整合」。
長照2.0也有盲點。黃勝堅指出,長照提供「服務項目」,沒有提供「照顧人」;長照個管師是在管「資料」,不是在管「人」;醫院體系在看病,也沒有在照顧人。大家都在提供「技能」,沒有以家庭為中心的角度思考做到全人整合照護。
黃勝堅估計,所有失能者需要醫養整合的人口,往往健康狀況背景複雜,應該有50%以上;其中涵蓋現行長照2.0服務的30%;另有20%則包含仰賴外籍看護、採用居醫或住宿式機構,以及無法負擔服務費用的長照邊緣人。
對於這群人的照顧,他認為,往前推到健康、亞健康階段,就要植入全人整合照護觀念。醫養整合是全光譜的,「以人為本」發想整體照顧服務,要以個案為中心做Integration(整合化),完善健康預防、復能、照護到死亡,以及個案死亡後家屬的悲傷輔導。
北市第一碗石頭湯
回顧2016年8月,北市聯醫籌備第一個石頭湯,採用日本區域共生照顧的概念,首納對於資源整合熟稔的人才,接著盤點衛政、社政、民政、NGO,分別由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個管師、社會局通知照顧者單位、雙連基金會、衡山行善團等,結合物理治療學會、職能師、社區藥局、營養師,串起多元跨域的整合服務。
北市聯醫於2016年籌備第一個石頭湯。(圖片來源/北市聯醫長照中心主任翁瑞萱)
憶及草創期的篳路藍縷,個案很難相信有護理師主動來訪,甚至還會帶醫院院長親訪,常被誤以為是詐騙集團。在地經營半年後,辛苦才有了回報,8年沒出門或關在2樓15年不出來的長輩終於願意外出,小吃攤老闆也把照護團隊在社區穿梭忙碌的付出看在眼裡,讓他們十分感動。
「石頭湯是一定要做的,連日本都來台北學!」黃勝堅說,個案參與石頭湯後省下的健保費,一年多達10萬元,比人均健保費2萬3千元還高,更省下通勤看病、急診、住院費,節省很多社會成本。推廣一段時間後他們發現,由具備醫療背景的單位來承擔會比較容易執行,純社福背景對醫療不熟,不利於整合團隊。
協助A個管師 提升質、減輕量
此外,黃勝堅感嘆,目前台灣個管師還不到位,醫院的社區醫學工作多由護理師執行,儘管專業技術沒有問題,但缺少社區關係和生活經驗,難以跟社區連結。比如大同區石頭湯其中一個社區有4位個管師,由3位護理師和1位社工師組成,服務時穿著聯醫背心,還曾被質疑「詐騙集團還要穿制服?」後來,黃勝堅必須懇請具有深厚社區關係的里長幫忙,挨家挨戶引介有需求的社區居民,醫院才能進得了社區解決問題。
「落地服務」是社區醫養的要項,黃勝堅強調,A單位要設立社區的「前進據點」,必須強化與社區的連結,個管師不能只有在辦公室作業,不是只有負責派案派人,卻始終與社區保持距離,無法瞭解民眾需求。為深化個管師投入社區的質量,黃勝堅以經驗分析,1位個管師大概只能負責30到35位個案,服務品質較理想,現在的服務量顯然都過多了,難以兼顧民眾的服務需求。
「落地服務」要強化和社區的連結。(圖片來源/北市聯醫長照中心主任翁瑞萱)
肯定醫養整合是未來的長期性目標,黃勝堅建議,政策回歸以人為本的整合,把中央和地方各自想法落地實行,自然就會訂出對的KPI。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19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