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超高齡社會需求,政府資源整合和民間力量紛紛投入高齡友善住宅,為市場帶來多元化的營運模式,關心高齡宅政策的台灣高齡產業創新發展協會副理事長林博文指出,未來私校退場或轉型可以導向興辦高齡友善住宅,配合地方政府的高齡友善城市規劃,建構全齡友善的社區;並由主導住宅政策的內政部,協助準備退場或轉型的私校,利用學校過去在地域深耕,與都市發展區位優勢,釋放閒置空間轉換成高齡宅場域,為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住宅政策提前部署。
高齡宅成功案例 活化公共資產
林博文觀察這幾波由政府主導的高齡宅政策,不乏成功完成招標或營運的案例,例如「旅館轉社宅 」與「信義兒福A1公辦都更案」。政府透過鼓勵民間與地方政府重整資產,活化閒置土地,為與日俱增的高齡宅需求找到可行的解方。
台灣高齡產業創新發展協會副理事長林博文
他進一步說明,公私協力「信義兒福」案例具有代表性,隸屬公共資產用地,以全齡、銀髮為對象,由民間投資,其最大的誘因是建商分回1/3建物作為住宅相關使用或出售,另外的2/3為住都中心和台北市政府所有,住都的部分以全齡出租宅為主,配合台北市政府規劃長照與托幼需求,建置日照、幼兒園與社宅等。由於地點位於市中心,對建商而言其投資報酬率具市場合理性。「兒福主要地主是住都中心,其次是台北市政府,中央和台北市政府取得平衡點,順天建設順利得標,其中有部分空間可設置住宿式長照機構和日照中心。」
信義兒福A1公辦都更案是在信義區都市裡,以「打造適合中產階級的全齡友善社區」概念,建立一個適合健康長者安居的社區。(圖片來源/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
林博文指出,過去為了解決年輕人居住問題,推出社會住宅方案;近幾年由政府跨部門整合,把中央各部會到地方閒置的土地資產和建物重新盤點。「不管是中央或地方釋出的公共資產都在推社會住宅,而這些都是從活化公共資產角度出發。」
私校退場轉型 確保資產公共性
在高齡少子化趨勢下,高齡宅的興建,可能成為私校退場轉型新一波公共資產活化的解方。林博文說,從住宅條件來看,高齡友善住宅中「環境場域」和「生活機能」是重要的元素,少子化讓很多學校面臨招生不足,學校開闊的空間環境與基礎設施,很符合高齡友善居住的條件。「學校是準公共財,應屬公共資產範疇;雖然是私有財產,惟因捐資興學,本質上已具公共性。」
很多人誤以為學校退場就只能改為長照或住宿型機構,事實不然,林博文提出私校退場或轉型,至少還有2個解方可進行:
解方一:移地居住學習 活化校務資產
對於尚未退場但為尋求永續發展的私立學校而言,可依私校法第50條第1項規定,申設附屬機構或與社區大學合作,招收退休人士。舉例來說,透過社區大學租用部分校舍,招收學員,並改裝合宜宿舍,讓社區大學以學員身分住校或在校Long Stay。既可活化空間,又可創造財源收入,並符合教育目的;大學端可以將原有開辦的樂齡大學擴大轉型為「移地住宿學習」模式,讓這些尚未退場的大學亦可採用招收樂齡的退休人士進駐校園。
私立學校可依私校法第50條第1項規定,申設附屬機構或與社區大學合作,招收退休人士,尋求永續發展。(圖片來源/pxhere)
林博文說,透過移地居住學習產生「換屋循環」,長輩把原來居住的房子租給年輕人,自己進到學校當學員又可分到大學宿舍,「雖然學校少了學生,但卻因此多了樂齡的退休學員,何樂不為。」
此外,對準備退場的學校而言,部分學校董事會把校地捐給國立大學,在不變更地目前提下,一樣可以透過樂齡大學或社區大學的「移地住宿學習」模式來達成終身學習,活躍老化的政策目標。
解方二:捐地退場 轉軌高齡友善住宅
「私校退場可以導向高齡友善住宅,並做全齡友善的社區發展。」林博文說,此種模式符合公共資產活化。活化資產的做法很多種,例如包租代管、社會住宅稅等,提供優惠讓年輕人租到便宜的地方,退休人士則是選擇住到友善住宅。根據最新通過的「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為強化私立學校公益性,學校解散清算後剩餘財產歸屬地方政府、或捐贈退場基金、中央機關或公立學校。換言之,私校董事會可以決定捐給指定的政府機關,「如果是捐給內政部,選項之一,就可以歸社會住宅的範疇,興建高齡友善住宅。」
以「信義兒福」案為例,內政部住都中心提出一套可行的公私協力的住宅產業方案,林博文倡議高齡友善住宅不應該只被歸於社會福利,而是要發放民間投資,讓政策更具有產業發展導向。「內政部推動的高齡友善住宅,不僅可出租亦可出售,本質上已具產業特質。私校退場海嘯來臨前,內政部可以讓準備退場或打算轉型的私校,釋放閒置空間轉換到住宅環境的場域,沿用老屋重建、都更或提供包租代管等各種政策工具,活化公共資產。」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0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