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乃菁專欄】大船入港,厝邊的照顧-失智症照護論壇

【陳乃菁專欄】大船入港,厝邊的照顧-失智症照護論壇
2022/09/27

↑(左起)陳炳仁醫師、甄瑞興醫師、林金立理事長與陳乃菁醫師於111年在宅醫療年會上分享失智症在宅醫療與社區照顧議題(圖片來源/在宅醫療學會)

本年度在宅醫療學會年會在8月底於高雄舉行,我有幸擔任學術主委,規劃並主持以失智照護為主題的論壇,與談人包括:長照界自立生活專家林金立理事長、開設台灣首個神經科失智門診的甄瑞興醫師、專長政策規劃和安寧照護的家庭醫學科陳炳仁醫師。對話中獲益良多並提出重要看法,我重點整理如下,與大家分享。

以失智症為主題當然和近幾年來國家政策越發重視有關,隨著高齡化發展,失智症診斷和照顧更顯迫切,健保局、照護司、國健署等單位也紛紛推出各種計劃,期待能提早因應。在這樣的基礎下,幾位專家於論壇上聚焦討論並給出很棒的回答。

首先我們討論:失智症的快速診斷是否必要?

還記得那天現場我詢問滿場聽眾:「你覺得一個人開始出現記憶減退的跡象,是否需要趕快就醫、立刻確診失智呢?」大部分的聽眾都表示不需要。論壇上,與談者的討論統整了大家的看法:

1.診斷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更好的照顧或是訓練計畫。所以,若這位有症狀的疑似患者當下生活可自理、沒有被他人照顧或訓練的需求,那就不需要急著被診斷為失智症。

2.診斷當然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確診之後,要能有相對應的照護及陪伴,而不只是標籤化的把疾病與人連結在一起而已,免得大家從此看患者只會聯想到疾病、忽視了他個人的特色與習慣。

3.就算診斷很重要,但在有需求時做就好,若身心狀況還在一般性的退化狀態時,可以先以設法維持原本的生活為優先考慮。

接著我們討論第二個問題:若自己意識到頭腦開始退化時,不論是否已經被診斷為失智,我們應該為自己做些什麼?

其實,每個人隨著年紀漸增,多少都會感覺『腦袋』越來越不太好使用。所以,持續尋找維持腦力的生活方式或是健腦方式,和失智與否不見得一定相關,而是一種隨著年紀增長而必須做的事情。有了這樣的共識,專家們給出以下建議:

1.不論失智與否,每個人都可以為增進自己的認知能力(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記憶或腦力)去尋找適合的訓練方式。

2.因失智而腦力退化的人數漸增,自然會導致社會上即便設置許多失智據點,也會出現數量不夠的現象,來不及供所有失智長輩們使用,他們自然會改往社會中已經習慣前往活動的場所,換句話說社會中任何屬於長輩偏好活動的地方都有可能有失智者存在。所以,與其將患者集中到失智據點,我們更應該習慣社會團體中會同時存在認知功能好和功能不好的長輩,大家要互相尊重彼此的差異性,互相協助與支持,但不要用施恩的錯誤心態來對待,以避免讓被協助者感覺受傷。

3.目前失智症還屬於沒有辦法透過藥物治癒的疾病,所以生活照顧方式就很重要,時下有失智據點、日照、社區活動中心等單位,能滿足患者一個很重要的需求,就是透過活動來減少『無聊、孤獨、缺乏成就感』。很多時候,光能做到這些,就可以幫助退化中的長輩穩定下來。

4.送長輩到日照中心,最重要的目的是維持他的日常生活能力,所以家屬不一定非要選擇有豪華裝潢或主打高科技等特別設計的場所。我們更希望日照中心可以讓患者自己吃飯、洗碗、刷牙、曬衣服等,保持日常生活功能,回家後持續進行,以穩定的方式過每一日的生活。

5.醫療當然也重要,醫療端重視的是治療可以治療的部分,改善可以改善的地方。但是,非醫療也是一樣的,還是有非藥物可以治療可以治療的部分,改善可以改善的地方。

6.照顧服務員們也是照顧團隊中的重要成員,那麼他們該如何協助失智患者呢?。甄瑞興醫師建議了『NISA』心法。這個口訣包括:NEED(了解患者現階段最需要保留與加強的能力)、INTEREST(患者過去最喜歡的休閒活動有哪些)、SKILL(患者過去擅長那些技能)、ABILITY(不要專注在患者已經失去什麼能力,改為更關心他仍然保有的能力)。

三位專家不約而同的強調:照顧者不要第一時間就將被照顧的人視為失智者,更好的方式是體認到他需要被照顧,但他還是和所有人一樣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生命歷程,因此我們要用心觀察他的喜好和想法,尊重的他能力與喜好。換個角度想想:當我們的孩子和情人鬧情緒時,我們會心軟並快速地抱抱和安撫。當換成長輩鬧情緒時,我們卻不耐煩並指責,這樣不太公平。

論壇上的第三個問題是:面對認知功能逐漸退化的失智者,何時討論善終議題最為合適?

生死問題本來就是大難題,想提出來討論,但家屬也會怕長輩感覺大家在等他死。面對這個難題,專家們建議,長輩說:「不如去死一死」,這時候就是很好介入的點。一般人的反應多半是回話勸長輩不要亂說或者很快的敷衍過去,專家建議反其道而行,當長輩開啟『死、想死、有人死』任何相關議題時,都可以問:「你怎麼想」、「你想怎樣做」、「萬一你發生什麼狀況,你希望我們怎麼處理」、「有沒有什麼遺憾」、「還有那些想做」等等。這些問題一路問下去,就可以了解長輩的內心世界。

論壇的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失智症照護,政府還可以增加那些政策?

大家提出:共照中心可以提供從確診到死亡的連續性照顧、設置更多失智專責照護單位等期待。這些當然都有幫助,但隨著人口老化比率上升,失智比率也會跟著劇烈的上升,再多專責機構都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應該讓失智者以過日常生活的方式存在社會中,不特意強調,只是以很自然互動的心態來尊重與照顧,當社會中能保有這樣的照顧文化,並增進大家對於失智照顧的認識和專業能力,我們的社會就能成為與失智者共存的友善環境。

2022年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高雄年會「大船入港 厝邊ㄟ照顧」2022年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高雄年會「大船入港 厝邊ㄟ照顧」(圖片來源/在宅醫療學會)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