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長照機構於10月12日上市上櫃,長照2.0 邁向全新里程碑,未來長照機構如何產業化、公司化?如何獲利成業界矚目課題,侒可傳媒11月9日舉辦「AnkeCare線上微論壇-長照產業年度盤點」,邀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合夥會計師蔡晏潭主講,他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盤點2022年照顧生活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加以解析並展望未來趨勢,共吸引超過200名聽眾上線聆聽。
蔡晏潭首先拋出一個問題,長照可否做為公司營運項目?如何做?他說,答案是肯定的,長照是特許業務,可以由公司經營,他舉例說明,從今年1月26日至10月31日短短幾個月,居家式服務類公司由405家增加為504家,日間照顧服務公司從126家增加為168家,小規模多機能服務公司從35家增加為39家,日照詢問度很高。
蔡晏潭說,包括居服、日照及小規模等長照特許公司,大家都高喊「人力不足」,卻仍一直擴充,若以全台各縣市排名,台中、新北、台北及高雄分佔前四名。他引用財政部統計數據說明,長照事業的營業額逐年成長,居家護理機構營業額從民國107年的324萬,成長為111年8月的2,580萬。住宿式機構從民國107年的9,500萬成長為1.48億,每家平均營業額均上升,但普遍存在人力不足問題。
蔡晏潭分析,去年政府編列逾500億預算,用在日照及居服,但政府並未挹注財源在補助住宿式機構,即使有補助多半以設施補助為主。他強調,即使物價飆漲、人力不足,但長照仍蓬勃發展。他點出,長照2.0上路5年,法令放寬的4年間,長照法人家數達188家,許可床數達6248床。蔡晏潭從住宿型機構財務營運比例中來檢視收入與支出,在支出部分,最重要的直接人事成本佔60%,無論公辦民營、BOT或OT,經營的最大關鍵是如何將行政人事費用規模「極小化」。
也就是說,在訂定權利金、利潤時,要注意不能讓行政團隊吃掉太多成本,如果人事支出佔60%,等於賺不到40%,其他場地設備支出佔25%,住民膳食費食佔10%,如此很可能血本無歸。
蔡晏潭認為,長照是薄利的資本經濟,如果人事、場地設備、膳食費佔很大的支出,這不是支出問題,而是收費太低廉,根據長照法第8條明訂「合理收費」條款(不得削價競爭),第36條明訂禁止超收費用條款,第35條明訂收費訂價審核條款。他指出,主管機關因此將收費標準解讀為「收費上限」,如500多家護理之家,樣態都十分相像,主因就是收費訂死了,如果收費標準可以有彈性,高於設立標準,各機構就可以因收費不同,而發展各自特色。
蔡晏潭說,10月12日對長照產業發展是關鍵里程碑,因青松健康(6931)邁開上市上櫃的第一步,他解釋上市上櫃與做公益並不會互相衝突,上市上櫃反而有利長照產業的發展,他舉日本為例說明,照顧長者不僅是長照產業,更是生活產業,像國內連鎖藥局大樹藥局民國108年,婦嬰用品營收佔48%,110年已降為39%,反而處方箋調劑藥、保健食品及藥品營收逐年攀升。諾貝爾寶貝(丁丁)也是如此。
蔡晏潭指出,首家長照機構於10月12日上市上櫃,宣告長照2.0 邁向全新里程碑。(圖/資料照)
蔡晏潭也提到照顧產業和私校轉型的相互影響,他說私校轉型可分為私校存續及私校退場,私校不是收歸國有,就是轉型,稻江大學轉型長照便是最經典的案例。他認為私校轉型長照機構很適合,轉型為體育館、博物館或圖書館並不適合。
他強調,長照機構IPO(首次公開募股)是產業趨勢,否則如果依照現況發展下去,會變薄利,最後更會造成虧損,因此長照收費不應訂定「收費天花板」,允許提高收費後,護理之家不會再高度雷同,住民能有更多選擇。
他強調,藥局、金融、建設公司等做好跨產業的合作,如青松IPO就牽動人才的流動,因為機構不只付薪水,也可能給員工股票,增加吸納人才的預算。長照機構上市上櫃並非只有利沒有弊,但能帶動人才,故可以幫大家走出一條路,是長照產業的新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