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維昌 台灣居家醫療醫學會第二屆理事長
早期台灣社會交通不便,不利重症老人個案運輸,加上醫療設備單純,醫師「往診」就成為一種常態。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社區居家衰弱失能長者快速增加,居家醫療的需求也加速增長。
台灣的醫療水準極高,量能充沛,加上交通網路綿密,民眾較習慣往設備完整的教學醫院就診,而居家醫療則是逆向將醫療團隊帶入社區,維持住失能長者健康維護的可近性。
為因應銀髮海嘯衝擊,衛福部醫事司提出「韌性醫療架構」。在社區照護方面,除了居家醫療外,亦提出居家失能者家庭醫師方案、住宿型機構健康管理方案、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及安寧照護,讓醫療走入社區,從健康促進到疾病生死的照顧,都是居家醫療團隊的挑戰。
居家醫療面對高齡衰弱者,除了一般慢性病管理外,仍要面對感染高燒、血糖血壓等生理不穩定、維生管路維護、壓瘡傷口處理,甚至安寧緩和照護的個案,就必須以更密集的訪視照護,緩解個案生理病痛,讓個案家屬完成在家善終的心願,特別是在醫療照護過程中,更有需要長照服務的介入,因為唯有靠強大的跨團隊、跨專業合作,及有效益的輔助工具才能達到好的照護品質。
據居家醫療照護規定,居家醫療團隊必須由居家護理所、診所或醫院共同組成,並有能力執行安寧緩和醫療照護,規模從2個機構以上到數十個機構不等,在一個團隊中可以容納家醫科、胸腔科、復健科、神經科等不同專業,以方便複雜個案的居家共同照護。
近期健保署推出居家輕量化APP、虛擬健保卡,不但減輕居家醫療人員的負擔,也讓醫師到現場可以透過VPN(虛擬專用網路)了解個案的醫療診斷治療病史,而現在包括手持式超音波、心電圖、心跳呼吸血氧、血壓計,也都能透過雲端即時傳輸個案生理參數,讓社區照護去機構化,將住家變成醫療照護場域,不過仍需更多政策配合,才能夠更合法運作。
依據健保署統計,截至2022年7月,居家醫療照護團隊數共223個,3,141家參與機構,收案照護67,377人,較2021年7月同期照護成長9%。這些變化都是因應時代的社區醫療,如此一來,居家醫療團隊精益求精,才能作為社區安全照護網的後盾。
台灣居家醫療醫學會第二屆理事長王維昌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3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