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光教育學會專欄】驗光別忘了帶上你的手機/平板!視力之外,長照族群還要知道的「功能性視覺」

【驗光教育學會專欄】驗光別忘了帶上你的手機/平板! 視力之外,長照族群還要知道的「功能性視覺」
2023/02/01

文/張育碩 台灣驗光教育學會執行長、驗光師、前中華民國驗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

視力(Visual Acuity)的英文原意是「視覺敏銳度」,是以可看到的最小字體作為檢測標準,也是最通用的視覺能力指標,不論是在眼科或眼鏡行,通常在做完檢查後,大部分人問的第一個問題都是:「我的視力是多少?」也如同大家所熟知,我們將1.0視為是健康的視力,矯正時也以1.0為目標,在醫學上這是無庸置疑的。但在實務上,視力僅是我們評估視覺能力的「其中一項標準」,其他尚有如:對比敏感度、色覺、立體感等,像是老年人幾乎都有的白內障,在初期可能還不會影響視力值,只會造成對比度下降,因此出現視力值沒問題卻一直覺得看起來霧霧的狀況,不只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在與驗光人員的溝通上也容易出現認知落差、溝通不良,所以在視力之外,我們建議還可以用「功能性視覺」來輔助評估矯正。

功能性視覺(Functional Vision)這個字看起來很艱深,但其實是很簡單的概念,就是把「你如何使用視覺」當成檢查標準使用,檢查的材料、距離都可以自己設定,比如說我們可以改以報紙當作閱讀材料,去評估在30公分的距離時,患者是否可以看到報紙的大標題、副標題、內文?而我們會建議以生活或工作上會使用到的器具來當作檢測材料,例如:退休人士可以用報紙、學生可以用課本、上班族可以用電腦、家管可以用毛線勾針串珠等,評估時也不單只是「是否看得到」,更需要去了解看東西的姿勢、角度、光線等,來評估「是否看得舒服」,有些甚至不一定是視力矯正的問題,而是跟閱讀角度或光線角度有關,電子產品的狀況可能又更複雜。

攜帶生活中會使用到最小的字或物體,可以幫助驗光師了解視覺矯正的目標需求。(圖片來源/Pexels)攜帶生活中會使用到最小的字或物體,可以幫助驗光師了解視覺矯正的目標需求。(圖片來源/Pexels)

這樣的評估方式更直接跟民眾生活工作結合,更直觀的理解自己的視覺狀態,也更好的去跟驗光人員溝通、設定矯正目標,不用再盲目的以視力當作單一標準而雞同鴨講。這些數值之間也都是可以換算的,常見1.0的標準是指在6公尺處可以看見8.73mm大小的字,大約是25pt字體大小,以台灣的報紙內文字體大小通常為10~11pt,只要知道使用距離都可以換算回視力值,不過這就只需要驗光師去操心了。

48pt 36pt 28pt 18pt 13pt

↑印刷品的字體大小也可作為換算視力值的參考。

利用功能性視覺的概念,尤其是老年人,如果在驗光配鏡時可以準備自己平常使用的視覺材料,像是在家使用的平板電腦、平常在吃的藥物或保健品,可以更明確的讓驗光人員知道目標需求,凝聚雙方在矯正結果的共識,評估是否需搭配放大鏡等其他輔具,對於滿意度提升絕對是有正面的幫助。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