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日本長照保險給付修正,參考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的做法,曾提出一項新的政策──推動長照服務品質評價及「科學長照(scientific long-term care)」,同步搭配建置「LIFE(ライフ)資料庫」,以協助長照業者進行 PDCA 改善循環。
推出這個政策是因為在長照領域中,此類實證數據的積累,並沒有標準或指標評估照護服務利用者的不同需求,因此只能判斷個別狀況,提供照護計畫設計。LIFE資料庫的設計,讓照護提供者可以提交服務利用者的資訊,同時可以參考其他同業累積的資訊,進行照護計畫的回饋調查;各地方政府也根據提交資料,評估照護人員的努力,透過反覆回饋,提高照護品質。
科學長照實行一周年 有感提升照護精準度
「科學長照」政策實行一年後,相關效果與問題已明顯浮現。根據2022年3月厚生勞動省資料顯示,就組織的層面來看,50.1% 的照護機構認為,LIFE導入前後的使用者評估有正面變化,而且,LIFE系統引入之前,有13.6%的民營機構表示「每月至少評估一次」,但引入後數量增加一倍,達到27.2%,再加上因為有同儕參考值,ADL(日常生活活動)和行為/心理症狀評估的實施率在引入後顯著提高。就照護人員的使用面向來看,34.8%的受訪者透過在LIFE 輸入和管理照護服務利用者資料,可以更輕鬆地了解利用者的狀態和問題;23.9%的受訪者同意可將利用者評估頻率標準化;23.3%的受訪者同意可將利用者評估方式標準化。可以說,之前日本的長照服務,政府與保險公司掌握的數據只能大致了解一個月內使用多少服務,無法審視照護內容。隨著LIFE資料庫的建立,政府到業者端均能藉由比對LIFE資料庫與個別設施或照護者的技能與經驗,讓品質儘可能明確客觀。(圖1)
LIFE 最大缺點:費時且暗藏隱憂
當然,LIFE的使用亦有其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資料輸入系統的工作為現場人員增加不少負擔。根據厚生勞動省的調查,LIFE輸入的平均每月耗時分布為:評估14.6小時、資料輸入記錄軟體12.5小時,直接輸入LIFE系統4.6小時。各個評估計畫表格中的失能狀態與疾病名稱等項目都有重疊,這也導致住宿型機構的使用率高、團體家屋與小規機等小型機構的使用率較低。
另一個讓照護業者們擔心的問題是,LIFE如果做為向上標竿學習的參考自然是好的,但也可能反過來變成「做到不低於平均值」就好,甚至,個性化的特色可能會消失,變得標準化與同質化。日本政策會如何調整與因應?這些議題都有待持續觀察。目前已知日本在2022年時,調查LIFE活用的狀況,並試圖驗證居家照護服務、居家照護支援事業所活用LIFE的可能性,作為2024年介護保險調整參考。
綜合前述日本發展,可以看到在資訊化、IoT化部分,台灣其實已有相當豐富、不遜色於日本的經驗,惟台灣長照業者較少「精準照護」的意識,於現場資訊與照護計畫、甚至PDCA循環的連結較弱。因此,參考日本的經驗,台灣也面臨人力不足的問題、紛紛進行數位化或數位轉型,如何將照護人員的專業能力與品質可視化,未來甚至可以AI化,發展出能活用資料的能力是關鍵的一環。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4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