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玉娟、攝影/劉字軒、照片提供/康寧生活會館
在住民歲末聚餐的場合上,平常給人安靜害羞印象的于奶奶罕見發言,她說:「搬進康寧這一年,我們夫妻的心情可以用一個字形容就是『順』,搬過來所有事情都順了。」篤信天主教的這對夫妻,深信是天主帶他們來到康寧。
心情舒暢,笑容自然也跟著變多了。採訪這天,于爺爺主動提議要與康寧的工作人員合影,然後笑咪咪地對著鏡頭說:「我們是一家人。」
面對安可記者的提問,于爺爺沒有先回答入住感想,反倒聊起他幫康寧想的行銷策略——「我們這些住戶和康寧的工作人員,可以聚在一起唱一個歌,把『愛』宣傳出去。」
于爺爺解釋:「我在台灣住過別的養老院(銀髮住宅),我的母親在美國也是住養老院,我覺得大家的軟硬體都差不多,可是,這裡最大的差別是,它有愛。這裡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好親切。有愛,最重要,康寧沒有把這個宣傳出去。」
愛是雙向流動的,康寧工作人員笑著說:「的確,我們也有感受到爺奶們滿滿的愛。」他們去市場採買會順手帶回許多點心,要我們大家分著吃;過年更誇張,家家戶戶送來的禮盒,幾乎要把櫃台塞爆。「我們都說這是『職業傷害』,不發胖也難。」
每個老人家都想要得到關懷。康寧生活會館是一所附帶『愛』的銀髮住宅。
有溫度的高齡者住宅
于琛爺爺今年86歲,年輕時舉家移民美國,2016年回台灣定居,「美國去哪都需要開車,我年紀大了沒辦法再開車,我就想回來。我和太太先去住另一家郊區的養老院(銀髮住宅),可是我不喜歡,交通不方便,附近也沒地方去,我想這樣下去不行,會越來越衰老。」
後來親戚幫忙他們找到新店的租屋處,但,住沒幾年房東有一天突然說要收回轉賣。兩個80多歲的老人家經不起找屋搬家的折騰,覺得還是銀髮住宅比較適合他們。「康寧在市區,小孩回台灣來看我們很方便,靠近捷運站、市場,樓下有餐廳、超商,旁邊就是醫院。我和太太來參觀後,馬上就簽約。」于爺爺說。
「看房子的時候,不曉得有這麼好,住進來才發現是這麼得好,太超出我的預期。」于爺爺忍不住又誇了康寧的工作人員,「我感覺他們的熱忱是發自內心,對我們的態度是很自然的、很高興的,所以我看到他們就像是看到家人一般。」
地點選擇關乎老後幸福
于爺爺和太太不喜歡一成不變的日子、重視個人的自主性,自然偏好位在市區、生活機能便利的銀髮住宅。鄭重總經理說:「現在看來,我父親當初打造台灣第一個都會區銀髮住宅的判斷是對的。如今有越來越多人接受這樣的觀念。——退休後,不要擁有房子,應該把錢用在自己的生活上,增加生活的豐富度,為生命增添更多色彩。」
27年前,鄭重總經理的父親鄭錫華先生創辦康寧生活會館,正好處在邁入高齡的生命階段。「我父親當初構思康寧時有個私心,這個房子一定也是他會想住的。」鄭重總經理說,老人家最重視醫療,所以父親把康寧生活會館蓋在康寧醫院旁邊;地點在市區,是為了方便長輩的子女常來探望,社交與生活圈也能繼續維持。
人際互動、情感連結,是老年幸福生活的養分,房子再好再貴都沒有溫度。鄭重總經理坦言,父親選在都會區打造銀髮住宅,的確帶著一點浪漫理想,因為實質收益不會特別好,康寧賺到的是,長輩的健康和快樂這些隱形收益。
有自由也有同伴 生活樂趣多
訪問結束于爺爺和太太趕著出門,中午要和軍中老友聚餐。走出康寧,步行5分鐘就有捷運可搭。于爺爺和太太都喜歡旅遊,新冠疫情爆發前夫妻倆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已經把台灣玩過好幾圈。疫情期間,他們住進康寧,無法出遊的日子,他們並不感到煩悶,「大湖公園就在旁邊,我和太太每天都會走路去,只要十來分鐘,那裡有山有水、有樹林、有蟲鳴鳥叫、有小孩嘻笑。我和太太可以坐在那裡一兩個小時不講話,我們很享受這樣的寧靜。」
因著康寧地緣、生活機能便利的關係,讓于爺爺和太太即便已屆高齡依舊能隨心所欲地安排生活,活得像自己,可以自由的購物、下廚、外出,而且還有很多「鄰居」相伴。早晨出門散步、採買,下午若沒有行程,于爺爺和太太就會使用會館的公共設施,或是參加內湖社區大學在會館開設的各種才藝課程、團體活動。
生活大小事,關於健康,于爺爺可以就近尋求會館編制的「健康管理師」諮詢;其他庶務,只要隨口一問,有時甚至不用開口,如同子女般的工作人員就會主動上前幫忙。「我真的沒有煩惱,每天都過得很高興,心裡很舒服。」于爺爺說這句話的時候,臉上堆滿了笑容。
了解更多:康寧生活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