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讓城市脫胎換骨的綜合型照護機構:三重縣四日市市靑山里會

書摘|讓城市脫胎換骨的綜合型照護機構:三重縣四日市市靑山里會
2023/04/03
作者/專欄

在地終老的實踐,除了透過社區,城市和長照機構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日本的照護服務分為居家服務和機構服務2種。以機構服務來說,依照高齡者的身心狀況,又分特別養護老人院、照護老人保健機構和照護療養型醫療機構3大類。接著要介紹的是四日市市的照護療養型醫療機構「靑山里會」、福祉之都神戶市的「幸福村」,以及特別養護老人院「千年村」。千年村是老人歡樂的聚落,幸福村是障礙者的烏托邦,靑山里會則顚覆了公害城形象。

相對於城市社區型柏市豐四季台,同樣置身於都市的「靑山里會」規模更大,是一個公家綜合型照護機構,所在地的三重縣四日市市被厚生勞動省選為「社區整體照顧體系」典範。

日本三重縣四日市市曾因哮喘病而惡名昭彰。哮喘是1960年代日本四大公害病之一,元凶是石化工廠產生的硫氧化物。後經過一番整治,產業都市的名聲猶存,1960年代公害城的陰影似已淡去。四日市港的工業煙囪如今依稀可見,但比起昔日造成大氣污染的石化工廠群聚,現在較多的是煉油、半導體、汽車和食品工廠。

環境整治固然要緊,對這座31萬人的工業城而言,卻另有一個迫在眉睫的新議題。那就是如何讓人口30%以上的高齡者歡度老年?

1973年成立的「社會福祉法人靑山里會」像救援投手,及時在這座日漸老化的城市降下甘霖。經過近半世紀的耕耘,現有1000多名從業員、46家硬體設施,照護服務遍及全市23個地區,宛如一張嚴密的網罩住四日市市,並為該市博得老人天國的名聲。

一家綜合型照護機構如何改變一座城市的形象?要從創辦人及其理念談起。

「福祉是醫療的起點」,是靑山里會創辦人川村耕造醫生(1933至1993年)一生堅信不移的信念。川村是內科醫生,生性悲憫:「不管年齡或其他身心障礙,每一個人都有被社會接納的權利。」他在看診之餘也務農,汗水滴落在泥土的筋骨勞動拉近他與底層勞動者的距離。

從公害城到老人天國

四日市市是川村耕造的故鄉。救人的志業促使他主動地關心臥床老人的問題,鑽研老人醫學。當時全市的臥床老人有500多人,如何解決他們的問題成為最初的思慮。一次出國的因緣際會,讓他茅塞頓開。1972年隨團視察海外,在俄羅斯格魯吉亞共和國高加索參訪長壽村後,受到啟發。翌年,他仿效長壽村的做法,一手成立了靑山里會,成為第一任理事長。

靑山里會的起家厝是小山田設施群。設施群錯落地蓋在佔地一萬平方公尺的丘陵地,也是川村耕造捐出來的土地。丘陵四周環繞著群樹與稻田,西向鈴鹿群山、東面伊勢灣,山水明媚、面積遼闊,雖離群卻不荒涼。從四日市市站前搭公車約50鐘車程。

青山里會小山田境內鳥瞰圖。醫療福祉機構群立。(圖片來源/本書攝影)青山里會小山田境內鳥瞰圖。醫療福祉機構群立。(圖片來源/本書攝影)

步下公車後要走一段坡路,盡頭處映入眼簾的是標示機構名稱的招牌。1970年代迄今,在這塊地上陸續營建了小山田紀念溫泉醫院、特別養護老人院、失智老人院、老人保健機構、支援障礙者機構、平價老人院、溫泉地域交流中心、日照中心、福祉專科學校、老人研究所等十數棟建築。

在同一塊土地建設如此多元的醫療機構,在當時是一種創舉。

然而,川村耕造後來積勞成疾,在60歲那年就病故了。後由兄長外科醫生川村陽一繼承遺志。兄弟倆先後行醫仗義,將一生奉獻鄉土與弱勢者,在當地蔚為美談。現任理事長是川村耕造的兒子川村直人。

歷史悠久的靑山里會在日本福祉醫療界素負盛名,有幾項舉措引起全國側目。例如是日本第一家透過醫生實踐老人福祉的機構;小山田特別養護老人院(1974年)是四日市市第一家收容重症老人的機構;第二小山田特別養護老人院(1981年,別稱失智老人院)是日本第一家失智症老人專用機構;小山田老人保健機構(1987年)被厚生勞動省指定為模範機構;小山田紀念溫泉醫院(1987年)首度實驗性地導入溫泉醫學,湧自地底49度的鹼性溫泉療癒了許多老人。

青山里會小山田境內有各種照護機構。(圖片來源/本書攝影)青山里會小山田境內有各種照護機構。(圖片來源/本書攝影)

76歲的精神科醫師西元幸雄是靑山里會的元老級人物,他陪伴川村耕造全程參與這個開創性任務。「現在覺得理所當然的事,當年都經歷過一番奮鬥。」西元醫生強調:「對福祉的需求是大社會的議題,小小的個人無法置身事外。」

青山里會的元老西元幸雄醫生說,對福祉的需求是大社會的議題。(圖片來源/本書攝影)青山里會的元老西元幸雄醫生說,對福祉的需求是大社會的議題。(圖片來源/本書攝影)

根據西元醫生透露,從臥床老人問題出發,川村耕造經常面對愁容滿面的家屬們。家有臥病老人,家屬們往往身心交瘁、瀕臨崩潰,家庭氣氛灰暗。小山田特別養護老人院這類機構的出現,像一條救命的繩索,如墜地底的家屬得以攀繩向上。

高齡者在養護老人院受到悉心照顧,病情再嚴重,臉上的表情也顯得安詳。化病痛為力量,他們在入院期間創作的陶藝、人偶、詩歌、繪畫、書法等,被拿出在醫院文化祭中展示。醫護人員、家屬、住民們也開始參加照護課程、演講和座談會。

「現在老人院常辦的各種活動,我們在幾十年前就做了。」西元醫生微笑地說道:「讓老人家在有限的歲月裡感受到希望,是我們的使命。」

在現場淬礪遠見

西元幸雄回想道,川村耕造的遠見都是從現場歷練出來的。以40多年前就開辦失智症老人院為例,主因是養護機構裡的老人出現失智症狀之故。隨著生理上的老化,人的腦神經細胞對訊息的傳遞與接收逐漸地退化是常理。1980年代開始,日本男女平均壽命開始達到80歲,但在那以前日本人的壽命從不曾那麼長過。一開始,包括川村耕造在內,院內的醫護人員對老人失智的症狀完全沒有概念,還以為是老人健忘或腦筋秀逗了。

滿腹狐疑的川村醫生開始博覽群籍、向各界討教,然後做了一個決定。他把失智症者從養護老人院隔開,聚在同一個地方,隨後派醫護人員從旁觀察、協助和治療。這個做法最初受到家屬們強烈的抨擊,誤以為是遺棄。

「所幸川村醫生堅持到底,最後這個實驗成功了。把失智症老人集中在一個場所,對改善病情的確有幫助。因為這樣,患者的行為精神症狀(BPSD,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不是減少就是消失了。這個事實也消除了家屬們的疑慮。」

有長遠眼光者通常勇於實驗。除了失智症老人院,靑山里會的老人保健機構也辦得有聲有色。這是介於醫院與住家之間的療養型機構。老人因跌倒骨折、罹患感染症或臟器功能衰竭等進入醫院接受治療後出院。但基於某些原因,一些老人無法立刻返回來處,這時就需要一個像中間休息站似的機構,以保健為名,讓醫護人員在那裡為他們補給營養、打抗生素、協助復健直到恢復健康。

人手不足的隱憂

如同照護機構中的保健機構,日本的照護服務也多元細膩。除了分「照護」與「看護」兩大類,僅照護就名目繁多,透過靑山里會從業員名片上的職稱即知。以靑山里會機構長近藤辰比古和人事室室長三瀨正幸為例,名片上的職稱就有社會福祉師、照護福祉師、照護支援專員、失智症照護專門師。而每一種資格都表示他們在照護項目中不同的專業。我們自己有專科學校。主要培育照護福祉師、復健人員、營養師。其中最缺的是照護福祉師。」負責人事的三瀨正幸透露。照護福祉師需通過國家考試,主要協助患者生活與身體康復,而且要能應對被照護者家庭所提出的任何諮商。

青山里會機構長近藤辰比古對照護人手不足,深感憂慮。(圖片來源/本書攝影)青山里會機構長近藤辰比古對照護人手不足,深感憂慮。(圖片來源/本書攝影)

如前所述,由於照護人才極為短缺,導致入國門檻高的日本也不得不讓外國人加入。以招收留學生為例,留學生如果通過規定的考試,可以終生留在日本工作,小山田專科學校也招收留學生。20多名留學生中有亞洲人、巴西裔日本人,以及來自偏鄉的日本人。另一方面,以日本的生活水準來說,照護工作不算高薪(月薪約20萬日圓,有證照者稍高)卻需24小時待命,被公認是「3K」勞動:勞累(Kitaui)、骯髒(Kitanai)、危險(Kiken),這也導致人手短缺問題難以在短期內解決。

三瀨正幸和近藤辰比古都出身社工,服務他人是興趣也很擅長。「任勞任怨的,沒有事能難得倒我們。」近藤半開玩笑地說道。近藤的身材壯碩,看起來體力很好。身為管理職,他不僅常要在散落各處的小山田設施群之間奔走,也要巡訪散布在市區的其他硬體設施、參與各項活動。「我們專注在福祉、保健、醫療方面的服務,也關注高齡者的生活,很用心地打造與老人共生的環境。」

靑山里會的「里」字有故鄉的意思。故鄉的事就是我們的事,將服務落實在生活成為重要的服務。例如在三重西區有效地活用騰空了的店舖,利用店鋪經營失智症者咖啡館、餐館,也讓65歲以上的長者在生活上不至於感到孤立;組織健康守護隊,偕同專家每週和長者在固定的場所閒話家常、一起做運動、舉辦健檢;帶動附近居民一起為老人送餐、除草、倒垃圾、搬移重物或採購日用品。此外,也鼓勵居民主辦交誼沙龍、知識性演講、老少咸宜的活動,邀請當地長者、一般民眾、兒童們共襄盛舉,攜手編織沒有障礙的生活網。

福祉的定義是照顧眾人,讓其感受到最低限度的幸福感。靑山里會遵循創辦人川村耕造普世的意志,以驚人的持續力執行各種照護服務、經營各類照護機構,以半世紀以上的歲月,舉傾城之力替一座城市樹立老人天國的典範。

採訪結束,赴電鐵車站的途中經過著名的善光寺。一眼瞥見越過寺院牆頭壯實的櫸樹,葉綠枝繁生機盎然。

(節錄自:長日將盡,來杯sake 吧。:我所知,新長壽時代的日本和日本人 )


長日將盡,來杯sake 吧。:我所知,新長壽時代的日本和日本人

作者: 姚巧梅

出版社:蔚藍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