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宗教師的日常
若您在醫院看到臨床宗教師,別驚訝,我們不是來化緣、作法事,更不是來傳教的,我們也是安寧療護專業團隊的成員。
其實不少人好奇,我們在醫院的日常是什麼?
早上八點,在護理人員交班時,我們會準時來到安寧病房外,聆聽並翻閱病例,或與醫師一起討論,逐一了解病人的情況,接下來便進入病房一床一床的探視……
從病人看到我們的反應及表現、對話過程,判斷哪些人需要加強關懷,再特別找時間個別陪伴。當然,也有病人暫時不能接受我們的關懷,那麼也不勉強。另外,也會視病人需求,外出探視居家安寧的病人。
我們會把病人的情況和與病人的對話記錄下來,在當天下午四、五點開團隊會議進行討論。
病人面對安寧團隊成員,所說的話會因人而異;所以,我們經常要像拼圖一樣,透過每一位團隊成員的觀察,拼湊出對病人較全面性的了解,才知道如何協助病人。
除了例行關懷,安寧病房舉辦的活動及慶生會,我們也參與其中,不錯過任何和病人相處的機會。不過,我們的日常,會隨著每一間醫院的安寧病房或安寧共照不同作業模式而有所調整。
臨床宗教師的主要任務
「師父,那位病人打了許多嗎啡,還一直喊痛,一直作惡夢……」
「師父,病人問我他做很多善事,為何還會得病?您可不可以去關懷一下? 」
一般醫護人員缺乏靈性照顧相關教育訓練,也容易因為忙碌的醫護工作所限,不好跟病人談死亡問題,或不知如何面對與處理病人的死亡恐懼;而心理師、社工、志工等則對靈性照顧專業領域了解有限,這時臨床宗教師便可以發揮作用。
臨床宗教師不是治癒者,和醫護人員角色不同,症狀解除或減緩是醫師的責任,臨床宗教師主要是靈性層面的陪伴照顧,除了身心的觀察,還要超越身心的觀照,責任在於維持病人的生命力,讓心性不斷成長,喚醒靈性力量。
換句話說,臨床宗教師可以協助病人面對「靈性課題」(生死困頓),啟發病人內在力量,克服死亡恐懼,引導病人「瀕死前的準備」(法門的學習),及「來生準備」,正好彌補當前醫療及其他健康照顧專業的不足。
靈性課題,是說不出的痛,也就是現代醫學難以解釋、臨床常見的「靈性困擾」,包括:自我尊嚴感喪失、自我放棄、不捨(不甘心、不放心、放不下)、死亡恐懼、心願未了、錯誤的見解(對正法認識不正確)、其他需轉介等。而「不能原諒」也是末期病人常見的生死困境,因此本書納入「靈性困擾」課題。
什麼是「靈性困擾」?是指一個人面對本身的信仰和價值體系的懷疑,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個人生活的基本信念,而死亡的不可逆性,是造成末期病人困擾的最大因素。
所以,宗教師從事臨床第一線照顧工作,必須具備臨床評估的素養:一、了解緩和醫療;二、了解其他團隊成員的角色及不同專業間的互動;三、具備一般照顧能力;四、專業素養以及需要重新進行「臨床學習」及「建構角色」,以便能跟團隊進行專業的互動合作。
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在我們心目中,每一位臨終病人都是老師,用生命教會我們了悟生死、實踐佛法的慈悲。
(節錄自:《陪你善終:跟隨臨床宗教師走入靈性困擾與靈性照顧之旅》 )
《陪你善終:跟隨臨床宗教師走入靈性困擾與靈性照顧之旅》
作者: 釋慧哲、釋普安等
出版社:三應股份有限公司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