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照護機器人會取代人類嗎?機器人照護的政治經濟學

書摘|照護機器人會取代人類嗎?機器人照護的政治經濟學
2023/05/19
作者/專欄

勞動力參與及需求的大趨勢也很重要。家中有老人的成年子女,在必須承受更大工作壓力的情況下,照護機器人的存在顯得更為合理。「三明治世代」(sandwich generation)因為負擔過重,所以必須在某些地方做出犧牲。相反的,如果生產力提高,將能有更好的分配,對老人照護機器人的需求可能就會減少。創新的擴散,不是因為機器裝置本身的存在,而是因為它在某種社會技術系統中的作用;正如美國法學者瑪莎.菲曼(Martha Fineman)所說的,我們可以重新設計社會制度,來改變這些誘因和壓力,而不是去改變人們,來適應越來越失調的系統制度。

最後(也是此章論點中最重要的一點),在社交機器人和醫療照護工作者之間只能二擇一的觀念,是錯誤的二分法。即使是社交機器人的支持者,現在也傾向將它們視為照護員的輔助,而非替代品。這論點已有證據支持,例如,相較於不干涉、不介入的方式,若將派羅機器人,搭配護理師及其他人類照護員的大量參與,可以提供更好的照護效果。過去十年來,研究人員對機器人的這種用途,進行了許多研究,也獲得許多正向的成果。台灣的精神醫學研究人員發現,「機器人輔助治療可以作為日常活動的節目之一,並且有可能改善社區安養機構中老人社交健康」。挪威的規劃者也發現,當癡呆症老人接觸派羅機器人時,「派羅機器人似乎是增加社交互動與創造參與度的媒介」。人類照護者可以跟社交機器人建立互動關係、鼓勵自我表達、對同儕的關心和對話;這種互補性對病患與照護員都有幫助。

專業學校和醫療照護系統,都應該在弱勢族群和技術系統之間培養專業媒介者的技能。正如倫理學家艾米·范.溫斯伯赫(Aimee van Wynsberghe)所主張的,機器人的部署,反映一種實踐的願景——這裡指的是關懷的實踐。在許多情境下,「人的觸感、目光接觸及人的在場」對照護而言是必要的基礎;當機器人可以改善這種交流互動,它就會受到「價值中心設計」(value-centered design)思維的歡迎。

人類照護者可以跟社交機器人建立互動關係、鼓勵自我表達、對同儕的關心和對話;這種互補性對病患與照護員都有幫助。(圖片來源/pxhere)人類照護者可以跟社交機器人建立互動關係、鼓勵自我表達、對同儕的關心和對話;這種互補性對病患與照護員都有幫助。(圖片來源/pxhere)

先進的醫療照護系統已經欣然接受這種互補性,荷蘭紀錄片《來自愛麗絲的問候》(Alice Cares)跟拍一個陪伴機器人的實驗,輔助家庭健康助理的例行拜訪;這個實驗所產生的相互作用,整體而言是正向的。一位老婦人向機器人展示了自己的相簿;另一位老人和機器人一起看足球賽。這個機器人會歡呼、點頭,偶爾表達鼓勵或關心。家庭健康工作者向老人保證,機器人不是要取代真人之間的互動,而是為了讓老人的生活更有趣;那就是信賴的基礎。

鑒於對自動化機器部署的廣泛關注,建立信任是必要的。根據歐洲趨勢調查(Eurobarometer survey),百分之六十的歐盟國家要禁止使用機器人「照護兒童、老人和身心障礙者」,他們的觀點不只是盧德主義,而是認為自主性機器「照護者」的興起代表一種深刻的社會分化:一邊是經歷過人與人連結的人們,另一邊則是那些「降級」到軟體和機器之間的人們。甚至上述接受照護者是否真的有得到關懷照顧,也是個問題。「關懷照護」只能從互惠關係中產生,而不是模仿照護行為的外在表演;在互惠的照護關係中,至少,在原則上,照護者可以有自由意志停止照護。照護是一種必須不斷投入時間和精力到另一個人身上的關係,是一種持續確認及再確認其照護意願的過程;這使得照護非常珍貴,也可看到人類的自由意志是多麼獨特。因此,AI與機器人可以協助改善照護條件,但卻無法獨力完成這項工作。

(節錄自:《二十一世紀機器人新律:如何打造有AI參與的理想社會? ) 


二十一世紀機器人新律:如何打造有AI參與的理想社會?

作者: 法蘭克‧巴斯夸利 Frank Pasquale

譯者:李姿儀

出版社:左岸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