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社會即將敲門,如何推動無管化、重建咀吞機能,讓長輩吃得下、不生病,成為長期照顧的目標。台灣高齡產業創新發展協會25日邀請小港醫院副院長、咀嚼吞嚥機能重建中心執行長馮明珠分享5年來串聯跨領域團隊,建立並推廣咀吞機能重建機制的成果,包含建立標準化流程、主動深入社區篩檢,甚至研發智能檢測工具與訓練食品,並與學校及長照機構三方跨域合作培養專業人才。
偵測並復健延緩失能 降低咀吞障礙盛行率
在台灣,21.8%的65歲以上長者,每週至少3次進食時嗆到,咀嚼吞嚥障礙盛行率12.8%,身心障礙者合併咀吞困難者更高達80%。馮明珠說明,咀嚼吞嚥異常對長者的影響不僅是在飲食、日常溝通方面,更可能會提升吸入性肺炎風險,「隨著人口高齡化,如果我們不做任何介入,咀吞障礙盛行率只會越來越高。」
為避免咀嚼吞嚥障礙者因嗆咳感染肺炎,台灣創造了無數的「象鼻人生」,每年健保給付鼻胃管人次約20萬,長照機構中使用鼻胃管的比率更高達94.05%,遠高於日本11.6%及德國6.6%。馮明珠認為,鼻胃管是對咀吞障礙者的過度保護,反而會讓其更失能,他說,要解決咀嚼吞嚥障礙及其衍伸的吸入性肺炎風險,可以從三方面著手,包含清潔口腔以減少細菌、改變食物的質地減少嗆咳,並補充營養來提升抵抗力。
看見咀吞障礙者的需求,馮明珠參訪日本多間醫院,了解到咀嚼吞嚥機能障礙可以早期偵測,也能借助復健延缓失能的速度、甚至復能。但他也發現,要在國内推動咀吞機能重建,還面臨缺乏專業人才、無跨科整合團隊及標準化流程、無健保相關給付,及缺乏檢查食材及訓練輔具等關卡。
全台首座跨領域咀吞機能重建中心 跨域研發檢測復健工具
2018年,馮明珠在小港醫院成立全台首座跨領域咀嚼吞嚥機能重建中心,串聯14類職種與科別,建立跨領域團隊。舉凡建立咀吞機能重建標準化流程、向衛生局提出合理的吞咽內視鏡(VE)檢查費用、製作檢查食,並主動走入個案家中,一切從零開始逐步建立相關機制並向外推廣。直到去年8月,院内主動篩檢量已達5,109人次、主動出擊社區民眾篩檢量達740人次。
為了讓咀吞機能重建能在台灣廣泛應用,小港醫院研發具檢測與復健功能的手持式智能舌壓計與APP,可蒐集數據建立資料庫,落實遠距居家照護。也和高醫大產學合作,研發便宜實用的本土性標準檢查/訓練食品,建立長照/居家可用標準流程。小港醫院更與學校與長照機構簽署三方合作MOU,到長照系、牙技系、護理系培訓專業人才,由醫療團隊帶領學生至機構實作,跨域結合達到扎根教育與人才培訓的目標。
「推動無鼻胃管人生,是一條一定有人要走的路,」馮明珠堅定地說,未來,他們將持續學習,推動咀嚼吞嚥重建團隊照護模式,期望每一個個案,因為良好的評估、早期的介入,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享用美食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