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人為本、以社區為基礎的整合照顧,滿足身心障礙者與失能老人需求,是超高齡社會重要議題,台灣社會福利總盟於25、26日舉辦研討會,如何滿足住宿式機構醫療需求是議程重點之一。健保署回應,將透過明年預計實施的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並配合明年4月將上路的《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放寬的適用範圍,逐步提供住宿式機構常規醫療服務,強化醫療與長照連結。
建構社區醫療照護體系 長照政策如何布局?
總盟今年舉辦第3屆台灣社區整合照顧研討會,著重在出院準備、機構急性照護、以及臨終照護銜接。與會者包含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衛福部部長薛瑞元、總盟理事長卓春英、陽光社福基金會常務董事馬海霞、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開蘭安心診所院長陳柏瑞與台灣老人福利機構協會榮譽理事長賴添福等人。
長照2.0在2026年到一段落,台灣也將在同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長照政策未來布局有何重點?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指出,過去政府努力整合醫療與長照體系,然而,光談醫療與長照的整合並不足夠,要以社區為基礎,納入社會福利體系與非正式支持體系等,才能發揮效果,「目前出院準備時間已降到4.94天,未來如何擴大家醫體系範圍,也讓機構住民得到更方便的醫療服務,都是政府需要努力的目標。」
林萬億表示長照政策未來希望擴大家醫體系範圍,也讓機構住民得到更方便的醫療服務。(圖/台灣社福總盟)
衛福部部長薛瑞元也表示,醫療、長照與社區的結合,政策目前有初步架構,但是要充實內容還有路要走,其中牽涉醫療體系生態轉變與健保制度。薛瑞元指出,現況顯示在宅醫療需求大,供給端跟不上是因為誘因不足,因為在宅醫療成本不只是有健保所呈現的醫療成本,其他像是交通接送、人事成本、機會成本都隱而不見,唯有透過制度增加醫事人員投入在宅醫療的誘因,方能節省社會成本。
薛瑞元表示,透過制度設計加強醫事人員投入在宅醫療的誘因,並借助科技工具,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圖/台灣社福總盟)
薛瑞元指出,健保未來可以涵蓋醫療、人事成本,而交通成本可以有長照處理,把整個方案做出足夠誘因,才能推動Hospital at home,讓醫療單位永續服務在宅醫療,「我不敢期待所有基層醫師都願意來做,但是要招募到足夠的醫師帶領醫療團隊,讓醫療同仁願意走出來,才有辦法說到社區去,而除了制度設計,還需要借助科技工具,才能發揮在宅醫療最大效益。」
明年推動在宅急症照護 逐步提供住宿式機構常規醫療服務
住宿式機構醫療有待突破,長期居住在身心障礙機構或老人福利機構的重度住民具就醫困難,馬海霞說明,以中小型身障機構為例,工作人員得扛起所有就醫責任,他請求政府正視住宿式機構住民的醫療需求。根據近期社福總盟對60家住宿式機構的問卷調查結果,高達89.5%贊成「居家醫療」進入機構。
馬海霞請求政府正視住宿式機構住民的醫療需求。(圖/戴淨妍)
台灣2022年住宿式機構計有1,943家,按照健保署資料,共有469家醫療院所申請支援1,594家養護機構,顯示還有349家住宿式機構未得到服務的落差,劉林義指出,健保署將透過修法與試辦計畫,逐步提供住宿式機構常規醫療服務,降低住民疾病風險。
劉林義說明,2022、2023年已將一般居護、安寧居家訪視地點增列住宿式機構與榮民之家,明年預計實施的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則將提供感染急症患者施打抗生素的醫療服務。此外,將遠距醫療運用於在宅急症照護也是未來重點,目前遠距會診僅能透過在地醫師診察病人,再與急診醫師遠端會診的B2B模式,待明年4月《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法上路,就能讓醫師與病人B2C遠距診療,可精進居家照護,並應用於在宅急診照護。
健保署亦將邀集專家學會共同研議檢討居家照護與安寧療護相關規範,與支付點數合理性,同時規劃「預立醫療照護諮詢費」納入健保給付,並研議醫療科技使用是否納入健保,以增加醫療效率與品質。未來,也將輔導住宿式機構由單一醫療機構專專責住民醫療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