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乃菁專欄】別再問「他懂長照嗎」 善用溝通為跨職類長照團隊創造雙贏

【陳乃菁專欄】別再問「他懂長照嗎」 善用溝通為跨職類長照團隊創造雙贏
2023/12/08

在長照領域經年累月下來,我和其他夥伴都理解民眾需求百百種,但我們可以提供出去的資源終究有限,於是很自然的,政府政策越來越鼓勵跨領域和單位的串聯合作,期望能藉此讓醫療與照護兩方能共同攜手合作,幫助有需求的長輩們獲得更好的生活,此舉亦能減少服務提供上疊床架屋所造成的浪費,有時更能匯集不同意見後討論出真正符合需求的方案。

這樣的規劃方向聽起來很理想,但真正實行起來困難度不小,一位醫界同仁向我訴苦:「我和長照專員溝通起來真是雞同鴨講。」我也曾在臉書上讀到治療師喪氣地抱怨:「醫師到底懂不懂長照啊。」

諸如此類的溝通困難、不同職類間互相懷疑雙方使用的並非相同語言的困境,讓我回想起長照2.0政策開始實施後,政府單位開始規定照管專員要為長輩擬訂計畫、醫師要寫醫師意見書,以及各職類及照護人員位長輩提供服務。大家都各司其職後,結果卻是怨聲不斷,從規劃到執行的每個階段都有人在問:「他到底懂不懂長照?」聽多了,很容易會覺長輩沒能獲得更好的照顧或是身體狀況有所改善,問題一定都是來自於「其他人」不懂長照。

這樣下去終究不是辦法,於是當有夥伴再來向我訴苦時,我開始嘗試著問:「能不能你多講一點、講到對方懂呢?」我甚至進一步建議:「是不是能定下一個共同目標來當基準,之後根據這個基準來提供服務呢?」

醫師朋友想了想後說:「或許把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拿來當作基準?」

我不表贊成與否,反倒先問他:「你知道一位照專整個流程下來要填寫的評估量表有多少頁嗎?

他搖搖頭。

我說:「長達數十頁呢!所以你覺得加上更多的評估,就可以規劃出更好的服務嗎?

我的朋友苦喪著臉說:「我只是希望大家能達到共識啊。」

此時我向他分享了我在跑居家醫療過程中見到的場景,其中的主角是一位臉上帶著鼻胃管的爺爺,在訪視過程中他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只有幾次因講得太熱切而起的輕微嗆咳。這樣的表現讓我懷疑起老人家是不是真的需要一直插著鼻胃管,於是我建議家屬找個語言治療師來訓練爺爺,看看是不是能有移除鼻胃管的可能。

此時恰好遇上居服員到家中幫爺爺洗澡的時段,居服員一聽我這樣建議,馬上插口:「要是請了語言治療師,那麼我來這裡的時間就會變少囉。」家屬立刻定案:「不用什麼訓練了,我們覺得有人照顧最重要。」

我把這個過程講醫師朋友聽,我強調:「其實啊,每個人對於自己的領域都有一定的專業度,也知道能為長輩提供甚麼樣的服務。但一位長輩和其家庭不是只需要一種服務,所以大家要能一起換位思考,想一想對這位長輩和照顧長輩的家庭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最迫切的又是什麼。當大家有個共同的目標,就能一起前進,到時候彼此間使用什麼樣的語言,或者不同職類間是否能理解對方的專業,那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我的論點有個更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大家熟悉的餐廳場景,我們可以想像一間客似雲來的熱鬧餐廳,其中必然有認真烹煮的廚師,也有認真洗菜備料的助手,當然也需要妥善位客人帶位、點餐、送餐以及積極送茶水和保持環境整潔的服務生。在這個餐廳團隊中,不見得每個人都理解其他人在忙什麼、專業功夫又在哪裡,但是這樣的不理解會是問題嗎?其實只要團隊中的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每個舉動都是想著要讓來到餐廳的人能有美好的用餐經驗,結果自然就會是一家成功的餐廳了。

照顧是團隊工作,就好比經營成功的團隊,跨領域單位各司其職同心協力。(圖片來源/freepik)照顧是團隊工作,就好比經營成功的團隊,跨領域單位各司其職同心協力。(圖片來源/freepik)

餐廳經營如此,大公司團隊運作也不脫這個原則,那麼長照服務又怎會例外呢?我們在長照領域服務久了,都知道要勸家屬不要一個人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我們也總是在鼓勵家屬要與家庭成員間多溝通、取得共識,那麼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更應當理解照顧是團隊工作,我們需要不同職類的夥伴一起同心協力才行,所以就讓我們多點耐性、願意多給對方尊重和緩衝的空間,讓我們將長輩和家屬的需求擺在最前面,如此一來,團隊運作將會更順暢,腦力激盪後我們也能產生更有創意的答案呢!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