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維昌 台灣居家醫療醫學會第二屆理事長
因應高齡社會及弱勢族群的健康照護,政府在民國105年推出「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鼓勵醫事服務機構連結社區照護網絡,提供住院替代服務,說明政府預見急重症居家照護需求,並做前瞻性的部署。
居家住院遠在歐美已有20、30年的經驗,新加坡在COVID-19爆發後,就開始執行居家住院的計畫,至今已經有2年經驗,成為亞洲第一個執行居家住院的國家。澳洲地廣人稀無法廣建醫院,推出居家住院模式也有4年經驗。
非不得已,沒有人喜歡住在醫院,居家住院的需求一直存在,健保署規劃民國113年度推出「在宅急症照護」,主要針對:急診感染症輕症患者、居家醫療急症患者、長照機構住民等,選擇適當的個案轉由居家照護團隊收案照護。台灣的醫院或基層居家醫療團隊,早就有居家急重症照護經驗,現在由政府正式推出政策,代表支付制度也會配合,執行上將會更有依據。
在宅急症照護模式是將住院醫療水準的服務,移轉到個案住所,接受專業團隊的照護。成功的關鍵有5項:個案的篩選、專業的團隊、教育訓練、遠距生理量測、共通雲端平台。除了人的因素外,成熟的AI也是關鍵,透過AI的協助,個案的生理量測能夠回傳到醫療團隊作為診療決策,也可以決定是否即時派遣醫療團隊或轉回醫院。
在宅急症照護非常依賴AI科技的協助,健保署建構的雲端資料平台,是未來推動在宅急症照護最重要的決策參考,其次是居家最基本的生理量測,包括血壓、體溫、血氧、呼吸、心電圖。目前台灣的科技公司都有相當可信而成熟的產品運用,至於資訊平台的連結運用,相信在有需求的狀態下,也會日趨成熟。
在宅急症照護主要針對尿路感染、肺炎、皮膚感染等,若能成功的推動,會有更多適當疾病可以選擇在居家治療;因此,需要更優良的政策配合,才能啟發更多的創新醫療模式。
作者王維昌為台灣居家醫療醫學會第二屆理事長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9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