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攏抵家:從生活到護理全方位照顧 守護長輩在宅安老

照顧攏抵家:從生活到護理全方位照顧  守護長輩在宅安老
2024/05/28
作者/專欄

邁向超高齡社會,在推動在宅安老的趨勢下,「宅照顧 / 照護」需求增加,包括居家護理、生活性的居家服務,或是整合性服務。有了宅照顧,失能程度不同的長者在家依評估與條件,連結社區照顧資源,讓在宅安老成為可能。

護理師到宅提供服務   照護人力需要倍數成長

為了減少不必要的住院耗費及感染,同時減輕病人及家屬往返醫院所花費,台灣自1995年將居家護理納入全民健保給付,至今將近30年。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理事長曾勤媛指出,目前全台執業護理人員約17萬,居家護理人員不到1成;而老年人占比目前將近2成,2070年將會攀升至4成;「我們居家護理人員也應該要倍數成長,在宅治療一定是未來趨勢。」

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理事長曾勤媛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理事長曾勤媛

目前全台居護所大約730家,雖然衛福部積極推動居護所的成立,但成長數量仍緩慢。曾勤媛說,儘管居家護理的需求龐大,但建立居家護理所的條件嚴格,評鑑程序繁瑣,且居家醫療支給付已有10年未調整,居護發展面臨挑戰。

曾勤媛表示,居家護理師在宅照護不只是大眾熟知的3管(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人工造口、壓傷傷口及注射的照護,更是整體性的照顧服務。護理師進入到個案家中,能看到長輩全方位需要,若結合長照服務,從日常照顧、居家護理、衛教指導、芳香療法、足部療法、安寧療護、交通接送到營養用膳等,都能藉由護理師整合提供;而營養師、職能/ 物理治療師、藥師也都可以在居護所做整合。

此外,智慧科技與照護合作,也是未來宅照護的一大方向;曾勤媛說若將AI設備如雷達防跌偵測、智慧手錶等引入家中,都可以讓長輩在家中得到安全照護。

居家照顧需重質量 探索新照顧模式

除了護理照顧,為了提供在家中的失能長者生活照顧服務,包括家務、餐食、沐浴、翻身拍背等,全台居家服務的量能不斷成長。從1997年老人福利法修法後,居家照顧服務法制化,開始萌芽發展; 2017年在長照2.0政策推波助瀾下,至今居服單位已超過2000家,成為長照服務中成長最快速的市場,也是競爭激烈的市場。

「協助沐浴」、「陪同就醫」、「陪同外出」是居家服務中,常被使用的服務。(圖片來源/涂心寧)「協助沐浴」、「陪同就醫」、「陪同外出」是居家服務中,常被使用的服務。(圖片來源/涂心寧)

居服單位應先求好的服務,再求量。」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涂心寧說,居家服務需要強化對服務對象的了解,現今長輩需求和上一代已不同。若居服員的專業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到民眾挑戰。他強調,長照服務是靠著良好口碑來行銷,若能提供優質服務,居服單位的品牌形象也會因此受惠,提高長輩對居服單位忠誠度。

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涂心寧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涂心寧

在人力即將短缺的未來,涂心寧建議,在照顧中增加工具例如移位機、電動床的使用,讓被照顧者可以主動參與在照顧流程中,不但可以節省照顧人力,也讓被照顧者有機會訓練自立生活。

近5成獨立型居護所  整併居家照顧服務

對居護所或居服單位來說,如何擴大服務範圍,提供更多元的整合服務都是趨勢;和鄰居家護理所便是從居家護理走到長照體系的先驅。「唯有照護和照顧結合才能照顧好個案。」和鄰居家護理所執行長邱青萸說。

和鄰居家護理所執行長邱青萸和鄰居家護理所執行長邱青萸

當2017年長照2.0啟動,和鄰居護所就逐步整合連結長照ABC。邱青萸表示,居護的健保給付,一個月頻率是1~2次,但若家中的照顧無法到位,反覆住院的情形容易發生。居家照護的個案中,99%符合長照2.0申請的資格,若能結合長照的居家照顧服務,以較密集的頻率進入家中協助照顧,也訓練照顧者的照顧能力,可以更全面照顧長輩的需求。

邱青萸指出,目前全台居護所超過8成是長照服務的特約單位;而獨立型的居護所中,近5成做居家照顧服務。藉由居護所的角色鏈結長照,有許多專業優勢,但他也提醒,護理專業雖為居護所的強項,但照顧中更重要的是「生活化」。唯有在生活中看見長者的需要,接住案家不同樣態的真實需求,才能協助長者以及其家庭在宅安老。

除了宅照顧外,邱青萸也強調居護所能協助政策,在社區中擔任守護長輩健康保健的中堅分子;從慢性病照顧、預防保健角度,促進延長銀髮族的健康餘命,讓台灣從「宅照顧」走向「宅健康」!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1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