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超高齡社會,在推動在宅安老的趨勢下,「宅照顧 / 照護」需求增加,包括居家護理、生活性的居家服務,或是整合性服務。有了宅照顧,失能程度不同的長者在家依評估與條件,連結社區照顧資源,讓在宅安老成為可能。
護理師到宅提供服務 照護人力需要倍數成長
為了減少不必要的住院耗費及感染,同時減輕病人及家屬往返醫院所花費,台灣自1995年將居家護理納入全民健保給付,至今將近30年。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理事長曾勤媛指出,目前全台執業護理人員約17萬,居家護理人員不到1成;而老年人占比目前將近2成,2070年將會攀升至4成;「我們居家護理人員也應該要倍數成長,在宅治療一定是未來趨勢。」
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理事長曾勤媛
目前全台居護所大約730家,雖然衛福部積極推動居護所的成立,但成長數量仍緩慢。曾勤媛說,儘管居家護理的需求龐大,但建立居家護理所的條件嚴格,評鑑程序繁瑣,且居家醫療支給付已有10年未調整,居護發展面臨挑戰。
曾勤媛表示,居家護理師在宅照護不只是大眾熟知的3管(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人工造口、壓傷傷口及注射的照護,更是整體性的照顧服務。護理師進入到個案家中,能看到長輩全方位需要,若結合長照服務,從日常照顧、居家護理、衛教指導、芳香療法、足部療法、安寧療護、交通接送到營養用膳等,都能藉由護理師整合提供;而營養師、職能/ 物理治療師、藥師也都可以在居護所做整合。
此外,智慧科技與照護合作,也是未來宅照護的一大方向;曾勤媛說若將AI設備如雷達防跌偵測、智慧手錶等引入家中,都可以讓長輩在家中得到安全照護。
居家照顧需重質量 探索新照顧模式
除了護理照顧,為了提供在家中的失能長者生活照顧服務,包括家務、餐食、沐浴、翻身拍背等,全台居家服務的量能不斷成長。從1997年老人福利法修法後,居家照顧服務法制化,開始萌芽發展; 2017年在長照2.0政策推波助瀾下,至今居服單位已超過2000家,成為長照服務中成長最快速的市場,也是競爭激烈的市場。
「協助沐浴」、「陪同就醫」、「陪同外出」是居家服務中,常被使用的服務。(圖片來源/涂心寧)
「居服單位應先求好的服務,再求量。」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涂心寧說,居家服務需要強化對服務對象的了解,現今長輩需求和上一代已不同。若居服員的專業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到民眾挑戰。他強調,長照服務是靠著良好口碑來行銷,若能提供優質服務,居服單位的品牌形象也會因此受惠,提高長輩對居服單位忠誠度。
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涂心寧
在人力即將短缺的未來,涂心寧建議,在照顧中增加工具例如移位機、電動床的使用,讓被照顧者可以主動參與在照顧流程中,不但可以節省照顧人力,也讓被照顧者有機會訓練自立生活。
近5成獨立型居護所 整併居家照顧服務
對居護所或居服單位來說,如何擴大服務範圍,提供更多元的整合服務都是趨勢;和鄰居家護理所便是從居家護理走到長照體系的先驅。「唯有照護和照顧結合才能照顧好個案。」和鄰居家護理所執行長邱青萸說。
和鄰居家護理所執行長邱青萸
當2017年長照2.0啟動,和鄰居護所就逐步整合連結長照ABC。邱青萸表示,居護的健保給付,一個月頻率是1~2次,但若家中的照顧無法到位,反覆住院的情形容易發生。居家照護的個案中,99%符合長照2.0申請的資格,若能結合長照的居家照顧服務,以較密集的頻率進入家中協助照顧,也訓練照顧者的照顧能力,可以更全面照顧長輩的需求。
邱青萸指出,目前全台居護所超過8成是長照服務的特約單位;而獨立型的居護所中,近5成做居家照顧服務。藉由居護所的角色鏈結長照,有許多專業優勢,但他也提醒,護理專業雖為居護所的強項,但照顧中更重要的是「生活化」。唯有在生活中看見長者的需要,接住案家不同樣態的真實需求,才能協助長者以及其家庭在宅安老。
除了宅照顧外,邱青萸也強調居護所能協助政策,在社區中擔任守護長輩健康保健的中堅分子;從慢性病照顧、預防保健角度,促進延長銀髮族的健康餘命,讓台灣從「宅照顧」走向「宅健康」!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1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