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業良專欄】居家照顧的監測科技 有哪些應用與挑戰?

【徐業良專欄】居家照顧的監測科技 有哪些應用與挑戰?
2024/06/17

智慧照顧科技產品的應用,早期多半是從醫院開始。近年來智慧照顧科技產品也開始應用落地在日照中心或住宿式照顧等機構;機構的照顧需求偏向長者日常生活照顧,對產品的功能需求更加多元,但機構資源、經費相對比較困難,環境技術條件通常不如醫院,一般機構也比較少有資訊室或技術人員的配置,智慧照顧科技產品的落地應用更有挑戰性。不知道同業們是否同意,智慧照顧科技產品進入居家照顧應用,才是最困難的。

居家照顧非常個人化,很難有一個標準化產品適用於所有家庭;每一個家庭的使用者背景和居家環境技術條件,例如使用者對產品價格的接受度、對科技產品使用的熟悉度、居家環境是否建置Wi-Fi等等,也都大不相同。

智慧照顧科技產品應用,通常循著「數據監測與傳輸」、「指標辨識與分析」、「事件預測與回饋」、「採取照顧介入」的流程。居家照顧應用上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數據監測」,在居家環境中如何依據照顧需求取得長者各種類型的數據,傳送到雲端,才能有後續取適當的照顧介入。

3種居家照顧監測裝置的型態

純粹從監測裝置的型態來分類,居家照顧智慧科技產品採用的監測裝置大抵可分為3種型態:穿戴式感測器(wearable sensor)、環境感測器(ambient sensor)和家用計量表(household meter)。

居家照顧非常個人化,很難有一個標準化產品適用於所有家庭。(圖片來源/freepik)居家照顧非常個人化,很難有一個標準化產品適用於所有家庭。(圖片來源/freepik)

型態1:以穿戴式感測器取得數據

聽到「穿戴式」感測器,大家一定會聯想到智慧手錶、智慧手環之類的穿戴裝置,居家照顧穿戴式感測器還包括像是體溫計、血壓計、血糖計、呼叫鈴、智慧尿布等等。這類裝置取得數據即時且準確性高,但最大的困難是長者必須主動使用。

通常看到產品失敗的原因不是產品技術功能失效,而是長者接受度低、無法維持長期使用行為,不穿、不戴、不量、不用,也就取不到任何監測數據了。

型態 2:以環境感測裝置進行感測

第二大類「環境」感測器是指智慧照顧系統安裝在居家環境中的各類型感測裝置,像是攝影機、紅外線感測器、最近流行的毫米波感測器,甚至智慧床墊等等。

安裝在居家環境中的感測器比較沒有穿戴式感測器接受度的問題,主要的挑戰是系統建置必須依據不同居家環境客製化設計、入戶安裝,整體成本比較高,且長者須在家中特定範圍才能進行感測;此外環境感測器常用來作為長者行為,如跌倒、活動力、睡眠等監測,系統後端需有很強的數據分析能力,才能將這些行為數據轉化成對照顧者有意義的照顧介入提醒。

型態 3:以家用計量表分析作息

日本各大電力公司已經應用智慧電表數據,提供獨居長者長期生活作息模式分析服務,就是居家照顧科技監測裝置第三大類「家用計量表」。除了智慧電表外,還有研究應用智慧水表、瓦斯表等數據,分析長者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用電數據在國內是台電的獨門生意,目前全台已安裝超過270萬戶智慧電表,目標在2035年完成智慧電表100%的覆蓋率,大約1,400萬戶,台電也已積極布局提供獨居長者長期生活作息模式分析服務。

應用「家用計量表」數據不需額外硬體成本,且基礎建設完整之後可以快速複製、普及;但此類型監測需要開發複雜演算法,且是對整個家戶進行監測,數據不即時且準確度較低,很難作長者緊急安全事件(如跌倒)的監測,較適合長者長期生活作息模式分析。

如果您是居家照顧者,選擇智慧照顧科技產品時,除了了解產品功能外,建議特別留意監測取得數據的方式是哪一類型,是否適合家中的環境、長者及照顧者。如果您是智慧照顧科技產品開發廠商,除了技術功能的開發之外,也可以分析自家產品是屬於哪一類型,預先設想產品落地應用過程中可能會碰到的困難。監測資料取得後,智慧照顧科技產品居家應用上第二個難題是「數據傳輸」。這個問題得留到下回分解了。

"建議居家照顧者特別留意取得數據的方式;產品開發商則要預想產品落地應用可能碰到的困難。"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1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