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健保署署長石崇良:7月擴大實施在宅急症照護 完善在宅醫療之路

專訪健保署署長石崇良:7月擴大實施在宅急症照護 完善在宅醫療之路
2024/06/11
作者/專欄

精彩上篇別錯過:照顧攏抵家:在宅醫療整合照顧 醫療到宅服務實現在地老化

為滿足在宅醫療需求,減少失能長輩往返醫院奔波困擾和住院照顧負擔,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專訪指出,健保署今年7月全台擴大實施「在宅急症照護」(HAH),包括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患者,可以在家施打抗生素治療,收案對象包括居家和住宿機構住民。編列預算3.5億元,預計有5400人可受惠,完善在宅醫療之路。

解決健保居家醫療制度問題 鋪上居家安寧最後一哩路

健保署自2016年起推動健保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後整合提供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與安寧療護三階段的照護,截至去年12月共有3,315個機構參與計畫,包含各級醫院、診所、居護所與呼吸照護所等。

為何要擴大實施在宅急症照護?石崇良說,以往民眾出現急性感染症狀,需要密集接受抗生素治療,常常被迫離開熟悉住家,前往住院治療,造成病患及家屬負擔,尤其是行動不便的失能患者和照護機構住民。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是此類患者常見的疾病,約佔8成以上。

而在制度方面,目前健保居家醫療僅限基礎醫療與安寧照護範疇,缺乏急重症照護模式與配套,給付方式與費用的彈性與誘因不足,機構住民的醫療需求也未被滿足。此外,過去居家安寧因為受限於未導入急性照顧,個案往往還是需要往返醫院,因此試辦計畫不只是針對失能者、行動不便者的急性照顧,更是為居家安寧鋪上最後一哩路。

首創包裹式給付增加誘因

石崇良指出,7 月即將實施的「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HAH)」,適用對象包括居家醫療個案、照護機構住民個案發生急症問題,與非居家醫療個案急診經評估後返家治療的3類,將擇優徵選醫療照護團隊辦理,服務範圍包含建立感染症照護團隊、提供24小時急診服務、建立後送醫院綠色通道,並協助連結長照資源,希望強化居家醫療與長照連結。為使HAH順利執行,健保署也正建立在宅急症照顧指引,並展開種子教師訓練課程。

在宅急症照護模式流程圖(製圖:戴淨妍)

「在宅急症照護」不同於以往居家治療,提高健保給付誘因,每日醫療費採包裹式給付,涵蓋診察、藥物等費用,也依照疾病別訂定不同支付點數及日數;按天數給付IoT生命徵象監測設備與護理費;按次給付其他醫事人員訪視與緊急訪視等。病人如果提早收案或照護期間沒有緊急訪視,節省費用8成將給予收案院所作為獎勵,也有編列偏鄉、山地地區醫療照護的加成費用。

石崇良說,訂定照顧模式和給付指標花費大量心血,重視價值基礎的包裹式給付更是首創,是推動在宅醫療的一大突破。計畫推行後,台灣的在宅醫療將走在世界前端,就連日本也在關注我們的做法,「醫院裡面什麼資源都有,要改到家裡照顧病人,難度無法想像,但阿姆斯壯講過『我的一小步將是人類的一大步』,過去在宅醫療的先行者走得孤獨,現在健保開始要支持、跨出這一步。」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1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