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協會專欄】失智診斷然後呢? 波蘭、芬蘭經驗的啟示

【失智症協會專欄】失智診斷然後呢? 波蘭、芬蘭經驗的啟示
2024/07/29

文/陳筠靜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

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會員國大會暨國際研討會今年4月於波蘭克拉科夫舉行,主題為「失智症:反思、創新、啟發」,許多專家談到,應檢視前期診斷、定義並思考平等議題。在ADI今年5月底新發布的追蹤全球失智症國家政策進展之年度報告中也談到,藥物治療應能考量全面的受益者,同時政府應投注更多資源於照護工作,以確保失智家庭能獲得應有的心理社會和照顧支持。

其中,「診斷後支持」依舊是討論的焦點,疾病歷程中,獲得診斷是重要分水嶺,但個人和家人卻往往不知該做些什麼來幫助自己或家人。失智照護需隨病情變化整合串聯醫療、照護、社福資源,以給予全面性的生活支援;台灣由「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在醫療單位擔任整合型諮詢窗口,即時銜接各類資源服務,幫助家庭獲得穩定的支持並保有求助的意願,應普及設立且確保品質,提供就醫輔導並提升家庭面對疾病的適應與準備。

專家也強調提供以實證為基礎、能有效延緩失智的服務的重要性,以芬蘭的World Wide FINGERS為例,透過認知、生活功能與健康狀況等指標,監測服務品質、評估未來發展。同時各國亦重視加強多樣性服務規劃和資源銜接,以提供家庭合適的選擇與使用機會,降低照顧負荷。

我們參觀當地整合型照護中心Centrum Wsparcia Opiekunów,除有分級住宿式服務,還有「短期日間照顧」,失智者透過醫院轉介獲3個月認知促進活動,以利後續的服務轉銜,也提升家屬照顧技巧、認識資源及進行其它的照顧抉擇。

進到團體現場,我立刻被一個畫面驚艷——藝術活動的空間中,長輩圍成一圈卻都專注進行著不同的創作,併在一起的桌上放著不同的媒材,有的人拿著粉彩、有人在剪紙或拼貼,失智者的選擇權與自主性在活動中被體現,也更有機會在日常中得以維持;這實踐融入生活的預防延緩,是重要的提醒。

作者陳筠靜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作者陳筠靜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2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