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花蓮教區於2016年委託台東聖母醫院建置、營運高齡友善綠色照護園區。(圖片來源/台東聖母醫院)
台東聖母醫院投入行動醫療及長期照護近40年,以醫院為後盾,設有居家護理所、聖母綜合式長照機構與樂智綜合式長照機構,深入居家與社區提供連續性照顧服務。聖母醫院院長陳良娟說:「我們是台灣最小的一家醫院,只有20張病床,服務範圍卻遍及台灣面積的十分之一,從醫院到家中、從病房到餐桌,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
從接生孩子轉型接生「天國寶寶」
台東聖母醫院成立之初為產科醫院,陳良娟指出,目前45歲以上的台東人,有半數是在他們醫院出生,直到1986 年,美籍修女艾柯瑛有感於台東的幅員遼闊,許多民眾無法到醫院來,因此成立居家照護部,穿梭在部落山間執行各項服務。
2003年,聖母醫院面臨倒閉危機,手邊剩下50萬元與50位不離不棄的員工,他們認為,自己使命不只有救命、治病,決定轉型做安寧療護。外界疑惑,如此可以幫助醫院存活嗎?但聖母醫院不以獲利為優先,而看見台東缺乏安寧資源,希望人人都能得到有尊嚴的照顧。
作為一家社區醫院,儘管聖母醫院有復健、中醫與新陳代謝科,但服務以居家及社區的健康促進、長期照顧與安寧療護為主,提供社區共餐、預防照護、輔具租賃、居家醫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送餐服務、家照支持據點等多元的連續性照顧,年度總服務量超過55萬人次,以安寧照護為例,居家安寧的個案數是醫院內的6倍。
重視人才培訓 照顧服務深入原民部落
聖母重視人才培訓,擁有高齡服務培訓中心與即測即評及發證試務中心,訓練、考照、管理一條龍,是讓聖母的服務能深入在地的關鍵。陳良娟指出,聖母有近100位居家照顧服務員,從最北的長濱到最南的達仁都有聖母居服員的身影,「我們希望創造就業機會,讓年輕人可以在地發揮力量。」
在家庭托顧方面,聖母共輔導15個家庭托顧據點,陳良娟說,家庭托顧是偏鄉的微型日照,可以讓長者就近接受照顧,聖母輔導資深居服員成為「家老闆」,協助環境評估、無障礙空間改裝,以及服務上的各種疑難雜症,「雖然輔導方案規範成立2年以上的家托站,政府不再補助輔導費,但是有任何困難,大娘家永遠都會與家老闆站在一起。」
聖母也深入部落提供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以創新的照顧巡守隊模式,為高負荷家庭提供居服、喘息、送餐、到宅芳療等,讓照顧者找得到、用得到。
台東聖母醫院提倡芳香療法,高齡友善綠色照護園區內有聖賀德佳本草園。(攝影/戴淨妍)
為了整合多元的醫療、長照與健康促進服務,台東聖母醫院設計了串聯8項服務的資訊系統,程式架構以服務為中心再歸人整合,個案使用了居服、送餐和輔具租賃等服務,他們的A個管都可以清楚看見,也同時銜接派班、出勤管理與費用核銷。陳良娟舉例:「長輩有糖尿病,來到醫院的健康生活力行班,系統可以追蹤血糖改善情況,要鼓勵長輩每餐至少吃1碗蔬菜,送餐服務也會配合提供。」
台東聖母醫院的送餐員每日沿著176公里的海岸線送出1,300個午晚餐便當給獨居老人和身心障礙者享用。(圖片來源/台東聖母醫院)
建構高齡友善 綠色照護園區
2016年底,聖母接受天主教花蓮教區的委託,將設置超過半世紀、佔地7.3公頃的東區職訓中心籌劃改建為「高齡友善綠色照護園區」。陳良娟表示,考量台東長照需求,他們將種植有機作物的聖母健康農莊喬遷至此,並保留原有職訓功能,將部份場地改造為高齡服務培訓中心,以實地模擬訓練提升照護品質。
此外,園區中也正規劃樂智幸福家園(樂智綜合長照機構),設置專責收置失智個案的團體家屋、小規機、日照機構、失智據點,以及透過腦力與體力運動預防失智的記憶保健班,希望達到失智照顧一條龍。其中,小規機已在2022年底開幕,團屋則預計今年底能營運。
樂智綜合式長照機構的小規機2022年底正式營運。(攝影/戴淨妍)
聖母致力於督導社區醫療照顧團隊,整合原民部落開發社區照顧人力,在資源匱乏的台東,以非營利組織的角色、自主經營的方式建構社區產業模式,發展為如今358位員工、月支出2700萬的規模。陳良娟娓娓道出他們的核心精神:「靜下心看社區、家庭的需要,放在心上,同時發揮『更』的精神,讓服務更專業、更精實、更有效、更快樂」。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2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