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長照物理治療學會專欄】臺北市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新方案讓長輩遠離肌少症

【臺灣長照物理治療學會專欄】臺北市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新方案讓長輩遠離肌少症
2024/09/26

文/蘇信昌 臺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暐淩居家物理治療所所長

肌肉減少症簡稱肌少症,是由古希臘文肌肉(Sarco)加上缺乏(penia)兩個字根的組合,Sarcopenia一般中譯為肌肉減少或肌肉流失(=Muscle wasting)。通常長輩初期並不會察覺,但之後陸續會出現手腳無力、走路變慢、爬樓梯變得困難、甚至生活起居需要他人協助。這樣的症狀起因可能是由於長期缺乏運動或營養,進而導致神經肌肉異常。一般來說,多數社區的長輩,不太容易自己察覺肌少症的發生,而肌少症卻可能會造成跌倒風險增加、認知功能障礙、失能、生活品質降低及增加死亡率。所以社區的據點工作人員,需先有正確的肌少症觀念,幫助長輩認識肌少症的危害與重要性。

1肌少症診斷標準 (引用自AWGS 2019診斷標準[註1])

測量屬性

肌肉量

肌肉品質

測量面向

肌肉量

肌力

體能表現

疑似肌少症

未建議測量

未建議測量

肌少症

肌力或體能表現其一↓

嚴重肌少症

 

國民健康署106-109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65歲以上人口肌少症盛行率達34.1%。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調查顯示,每3位長者就有1位具肌少症風險,且約五成長者有蛋白質攝取不足。此外,111年度臺北市長者功能評估之健康識能提升計畫顯示,65歲以上長者及55歲以上原住民族群ICOPE六大面向中有初評異常的前2高為行動能力異常(83.4%)以及營養不良(68.3%)

為了幫助長者降低肌少症的風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社團法人臺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開發出「肌不可失」預防及延緩失能課程,不僅幫助培訓社區專業師資與指導員,更讓長輩參與桌遊互動,認識六大營養素,加上彈力帶訓練,具體落實幫助社區長輩遠離肌少症。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社團法人臺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開發出「肌不可失」預防及延緩失能課程,透過彈力帶運動訓練。(圖片來源/蘇信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社團法人臺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開發出「肌不可失」預防及延緩失能課程,透過彈力帶運動訓練。(圖片來源/蘇信昌)

為了幫助長者降低肌少症的風險,讓長輩參與桌遊互動,認識六大營養素。(圖片來源/蘇信昌)

為了幫助長者降低肌少症的風險,讓長輩參與桌遊互動,認識六大營養素。(圖片來源/蘇信昌)

 

作者蘇信昌為暐淩居家物理治療所所長,專長為居家物理治療、神經物理治療與老人物理治療,為長期照顧貢獻心力

作者蘇信昌為暐淩居家物理治療所所長,專長為居家物理治療、神經物理治療與老人物理治療,為長期照顧貢獻心力

註1:李威儒等(2020)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46卷,第七期,46-52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