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福利總盟於11月9、10日舉辦「2024台灣社區整合照顧研討會」,討論如何建立以人為本,以社區為基礎的整合照顧,滿足邁向高齡社會的需求,特別是在急性後期照護(PAC)如何實際落實社區整合照顧。
總盟理事長卓春英呼籲,健保應進一步強化社區型急性後期照護(PAC)模式,協助病患能夠順利回到家庭生活。另外,他也表示目前社區的整合照護計畫不少,但計劃之間的限制並無法滿足目前的醫療需求,因此建議全面盤點,並找出能以人為本、社區為基礎的整合照護計畫,呼籲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和居家醫療整合照顧計畫機構應整合,提供日照、家托等社區式服務醫療支持,滿足需求;也需整合健保和長照資訊,在出院準備服務表單中增列「急性後期照顧需求評估」及「居家醫療照顧需求評估」項目,提升民眾對醫療資訊的認知和宣導。
為期兩天的「2024台灣社區整合照顧研討會」邀請20多位政府代表、醫療專業人士、社福實務工作者一同探討台灣社區整合照顧的現況與未來發展,以「急性後期照護(PAC)現況與展望」、「以人為中心,社區照護的困難與突破」、「建構社區整合照顧的跨專業團隊分享」、「他山之石—日本參訪經驗分享」為主題,探討台灣社區整合照顧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現場立委王正旭、林月琴以及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均到場參與。
2024台灣社區整合照顧研討會邀請多位專家代表,共同研討如何實現以人為本的社區整合照顧。(照片提供:台灣社會福利聯盟)
陳時中強調政府要做的是「照顧整合」,應打破現有醫療與照護體系的界限,減輕醫療機構的責任並加強照顧機構的角色,建立以社區為中心的整合照顧模式。同時,優化出院準備服務,增加醫院參與出院準備計畫的比例,以縮短病患等待長照服務的時間,減輕病患及其家屬的負擔。此外,應建立更完善的PAC銜接系統,整合資源,減少病患於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奔波,從而提升服務的效率和品質。
衛福部健保署副組長林右鈞說明急性後期照護(PAC)計畫,為建立急性後期照護模式,並發展跨院垂直整合轉銜機制,並銜接長照2.0服務。PAC計畫照護方式有分住院、日間照護、居家模式三種,目前照護模式以住院模式最多,占9成,居家模式占9%,日間照護約1%。而參與PAC計畫之醫院,以地區醫院為最多。林右鈞表示未來將持續建構完整PAC模式,良好銜接急性照護與長照,提供更全人的照護模式。
而各領域在PAC實務面執行中則提出目前遇到的困難與提出社區解方,員郭醫院醫師郭亭亞以員郭醫院執行PAC與在宅醫療整合照護創新方案的經驗,提出幾項建議,包含在宅急症照護未來是否可以銜接居家PAC,以及居家醫療和居家PAC未來是否可以同時收案等,盼未來政策可以有更加整合模式。
台中慈濟醫院副院長莊淑婷則分享109年承接全國「專案管理團隊」帶領與輔導全國12間護理之家執行PAC的經驗。資料顯示,全國護理之家PAC的30日內急診率、14日內再入院率及30日內再入院率都低於健保PAC,返家率也達62%,但此計畫已停辦並未繼續,莊淑婷也呼籲健保署應該將護理之家也納入特約,成為執行PAC的選擇之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運動健康管理科物理治療師李旻璋和臺灣職能治療學會秘書長林睿騏也分別分享由物治、職治居家PAC的服務模式,並呼籲應擴大居家PAC的模式,社區整合照顧應走向多元化,讓病患能依需求選擇合適的服務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