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當我先生對著我罵髒話時,不是因為討厭我,而是因為他對現在的狀態感覺到憤怒。」一位用心陪伴先生卻常遭惡言相向的照顧者,豁然開朗的說出了新的詮釋。
當家人之間轉變為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關係時,照顧者在時間與精力上的全心投注,改變了原本相處時微妙的平衡;加上照顧任務從早到晚,白天忙於照料日常起居,夜晚還要時刻警醒避免意外;身心俱疲使得情緒感受更明顯,也凸顯原本關係中累積的衝突與不協調。
而照顧者看著摯愛的人為自己勉力付出,心中除了不捨、內疚,也對自己的失能、疾病和沒有好轉,感到無力且憤怒,甚至轉為猜疑和指控,使照顧關係緊張且衝突不斷,情緒宣洩所引發的誤解,成為難以化解的心結。
幸好,藝術輔療在自我探索及關係梳理上,能適時地為照顧關係帶來轉機。
藝術輔療在自我探索及關係梳理上,能適時地為照顧關係帶來轉機。(圖片來源/康思云)
過去我曾在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的邀請下,為照顧者規劃了一門「帶著玩偶去旅行」的課程,陪伴照顧者製作出兩個玩偶,從造型設計、捏塑到著色,對應到性格特質、生活習慣、情緒展現,一個代表自己,一個代表被照顧者。
生命歷程展開之後,再結合MBTI十六型人格分析,照顧者有機會更多探索自我、也認識對方,並透過課程進程展開互動時的場景,重塑溝通與相處方式。
當照顧者創作代表自己的娃娃時,能安靜地與自己相處,透過形塑來注入對自己的描繪、期許,並用顏色來傳遞情感,提供一個「創作者」的視角來審視內心的自我形象。
而捏塑代表對方的娃娃時,為了將對方的特質和樣態呈現在玩偶上,照顧者因此獲得了新的視角,發現過往未曾考慮到的感受或需求,不僅能將抽象的情感以具象的方式呈現,也能嘗試以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曾為照顧者規劃了一門「帶著玩偶去旅行」的課程,陪伴照顧者製作出玩偶。(圖片來源/康思云)
連續六次的玩偶工作坊中,有一位照顧者令我印象深刻,她有一雙靈動的大眼睛、開朗的笑容、輕巧的身形,講起先生和她交往的那段時光,還記得他們牽起手那一刻內心的悸動。但在真實的照顧日常中,先生因著疾病所帶來的行動限制,不僅消磨對生命的熱情和喜悅,也逐漸帶來猜疑和成串的髒話。
這位盡心照顧配偶的照顧者是受傷的,她無悔的付出換來無情的謾罵,情何以堪。然而,透過一次一次的課程整理,也透過畫出自己的「力量之樹」,盤點內在、外在的諸多資源,她漸漸跳脫原本受害的位置,看見先生困在疾病中的頹喪與鬱悶,也看見自己的快樂可以不取決於先生。
「原來,當我先生對著我罵髒話時,不是因為討厭我,而是因為他對現在的狀態感覺到憤怒。即使他仍惡言相向,我還是會好好把自己的日子過好,也會繼續好好照顧他。」
陪伴照顧者製作一個代表自己,一個代表被照顧者的兩個玩偶的過程中,重建新的互動方式。(圖片來源/康思云)
藝術輔療運用在照顧關係中,為照顧者提供一個安全且富有創意的表達方式,在專業的陪伴與引導下,安頓內心、傳遞情感,也重建新的互動方式,不僅能緩解照顧壓力,也為難解的關係議題,提供一個透過藝術飛越的契機。
玩偶工作坊的學員將玩偶成品與生活結合。(攝影/高鈺鈴)
玩偶工作坊的學員將玩偶成品與生活結合。(攝影/Fiona)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