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產業回顧與展望|照顧科技多元應用 建立商業模式進軍國際

照顧產業回顧與展望-照顧科技多元應用   建立商業模式進軍國際
2025/01/15
作者/專欄

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照顧產業走向新世紀。2024年,我們見證了產業化與科技化的加速轉型。

展望2025年,長照3.0將成為政策推動的重點。青松健康成功IPO標誌著長照產業化,經營模式專業化與服務多樣化將持續發展。同時,科技驅動的創新深入服務環節,從生成式AI到智慧輔具的應用,使個人化精準服務更具可能性。

然而,百花盛開的同時,挑戰仍存。長照政策過去缺乏結構性改變,住宿服務需突破收費與政策整合的困境,居家與社區服務則面臨資源分配與多元競爭的新局面,照顧人力短缺的問題更有加劇趨勢。未來如何實現跨部會、跨產業協作,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堅守社會責,將是照顧產業探索的關鍵。

2025年是機會與挑戰並存的一年。本次封面故事,我們邀集近30位專家學者,集結產業各界的關鍵意見與趨勢預測,為未來勾勒藍圖。

照顧科技逐漸成為解決高齡照顧的關鍵支柱。2025是照顧科技的關鍵一年,在政策與市場雙重推動下,智慧科技正重塑長期照顧的服務模式,深入至居家、社區與機構場域,開創嶄新的產業版圖。

智慧科技改善照顧負擔 AI拓展健康應用

觀察照顧科技的應用趨勢,資訊系統已逐漸成為長照機構的標準配置,協助高齡者維持自主生活,並減輕照護負擔的智慧輔具或機器人將是應用重點。麗臺科技總經理特助李文德指出,醫院端的24小時自動量測應用正延伸應用到長照領域,解決部分人力負擔問題;振興長照董事長李淑儀也認為,未來能有效減照服員工作壓力的科技產品,例如步行輔助機器人與排泄,將是下一波長照機構的運用重點。

大愛長照體系董事長邱秋華表示,智慧長照可提升行政效率及照護品質,也可減輕長照人員的工作負荷,有助於吸引並留住人力。他觀察,電子資訊產業投入長照科技輔具市場,如智慧輪椅、遠端健康監控設備等,因政策支持與高齡化需求驅動,展現出巨大潛力。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醫材產業服務組組長陳怡臻觀察,未來五年照顧科技優先發展在居家照護、慢性病管理、失智症照護和遠距醫療等領域,提升長者生活品質,個人化的健康管理服務,更精緻的照護服務,並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負擔。

照顧科技的應用也將從住宿機構延伸到社區。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良則提出「賦能科技」的概念,越來越多的科技關注提升健康和亞健康長者的生活品質,應用於社區據點和日照中心。認知遊戲、運動復能、聊天機器人等數位科技,促進健康長者的社交參與,提升生活品質,具有發展潛力。

AI應用也是照顧科技重點方向,結合數據分析深入照顧的所有階段,讓服務邁向個人化、預測性與全方位整合。工研院專案經理楊穎鋒指出,AI驅動的個人化健康計畫與風險預測將成為未來主流,如健保署慢性病888計畫就將數位健康管理列為推動項目。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所長莊承鑫指出,未來五年,透過AI科技的協助,機器人技術有望取得突破,例如能夠分析照護行為並提供語音提醒,協助照顧者提升效率。

AI技術結合生理檢測,提供個人化照顧建議,是下一波照顧科技發展重點。(圖片來源/侒可傳媒)AI技術結合生理檢測,提供個人化照顧建議,是下一波照顧科技發展重點。(圖片來源/侒可傳媒)

隨著AI發展,數據串接和應用成為矚目重點,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副主任崔智萱建議,應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與安全規範,如FHIR,促進機構之間的數據互通;諾亞克科技副總經理林恩羽也建議,衛福部應帶頭示範,更新老舊的長照系統,提高資料傳輸的效率和安全性。陳怡臻也提醒,未來因應資安議題,應加強數據加密、存取控制等安全措施,並訂定明確的數據使用權限和範圍。

科技導入機構的瓶頸   系統性規劃補助政策

儘管照顧科技具有發展潛力,但市場及政策仍面臨多重挑戰。業界普遍反映,高齡科技產品價格高昂,且缺乏可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許多廠商僅依賴政府補助來推廣產品,但補助具有時間和金額的限制,導致市場使用率偏低。清福養老院院長陳意千指出,無論是一次買斷還是租賃模式,若住宿機構無法自由定價並靈活安排人力與成本,將難以承擔補助範圍以外的科技應用,進而限制創新落地。

友達頤康科技董事長葉俊正也說,照顧科技商業模式不明確的問題,只有開放自費市場才能解決,尤其是居家與日照機構的科技應用

政府雖然積極推動相關政策,但執行過程顯示出跨部門協調不足、補助期限或範圍有限、補助效益難以延續等問題。陳意千也說,衛福部推動相關政策時,往往受限預算,缺乏長期、系統化的政策規劃。他建議政府設立諮詢小組,專注於研究與推動照顧科技產業,並針對機構或社區的實際需求制定帶狀性計畫。

催生跨業整合發展   建立商業模式進軍國際

商業模式創新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業界認為長照之外的科技應用具有更高的商業可行性。楊穎鋒觀察,保險業者正發展外溢保單,透過健康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早期介入與健康管理,降低後端風險成本。

葉俊正也指出,國際市場逐漸興起結合科技、建築與旅遊等跨領域的旅居養老模式,多元化的市場策略不僅滿足高齡者需求,也為產業創造更多商機。

認知促進、社交互動等心理層面的照顧應用具有發展潛力。(圖片來源/侒可傳媒)認知促進、社交互動等心理層面的照顧應用具有發展潛力。(圖片來源/侒可傳媒)

高齡科技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台灣正以在地試驗場域為基礎,開發具國際競爭力的標準化解決方案,並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陳意千認為,台灣可以借鑒韓國成功推廣K-POP與電競產業的經驗,透過政策支持與資源整合,強化產業鏈協作,將本地的照顧科技推向國際。只有建立可行的商業模式,並以國際市場為目標,台灣才能在全球高齡化挑戰中找到自己的發展定位,實現產業的永續成長。

關鍵調查  科技使用大調查   導入生理量測和資訊系統為大宗

《Ānkě Care 創新照顧》發起「住宿機構導入照顧科技的現況與發展」問卷調查,回收144份有效問卷。結果發現,住宿機構導入最多的前3項科技產品為生理量測設備、照顧資訊系統與行動感知設備(見表1),進一步分析,在導入科技設備的機構中,裝設生理量測設備和照顧資訊系統占比超過7成,反映機構對於監測生理工作和資訊管理的重要性。(表2)。

表1想要導入科技的意願&表2現在導入的科技類型有哪些?

此次調查問卷中,已導入科技與未導入科技的機構比例各占一半,其中導入科技的機構以一般護理之家為主,約占4成,其次是老人福利機構(30%)與住宿式長照機構法人(20%)。床位規模方面,150床以上的大型機構導入科技的比例最高。

調查也發現,回答問卷的住宿機構未來想導入的科技,以行動感知設備占比最高(67.36%)(表3), 其次為安全看視系統(61.11%)與移動支援設備(61.11%)。對比現有已導入科技產品的機構而言,對於移動支援設備的興趣較濃,超過6成5想要導入,主要因為這些機構大都已經導入生理量測和照顧資訊系統,滿足基本需求,對未來減輕人力負擔與提升住民移動能力的需求較高。至於尚未導入科技的機構,則有7成6想要導入行動感知設備,其次依序為生理量測設備(70.59%)、安全看視系統(67.65%)與照顧資訊系統(66.18%)。

表3、未來想導入的科技類型有哪些?

當詢問科技導入後遇到的障礙,已導入科技的機構中,近6成表示系統無法整合(表4),其次依序為基層人員沒有使用意願(35.53%)、沒有IT專業人員(34.21%)與維修不易(34.21%),顯示未來系統整合問題仍是關鍵。

表4、導入科技遇到最大的障礙為何?

阻礙導入科技的原因為何?未導入科技的機構普遍直指「成本」,近9成認為高成本是主要考量(表 5),其他包含是否符合實際照護需求(83.82%)、維修與技術支援(77.94%)與對使用者的便利性(73.53%)也都是重要考量因素。儘管如此,詢問未來導入科技的意願時,仍有超過8成表示有意願未來導入科技,足見照顧科技發展仍有龐大的市場潛力(表6)。

表5、導入科技最關心的因素為何?&表6、想要導入科技的意願?

註1:此次問卷調查範圍包括一般護理之家、老人福利機構、住宿式長照機構法人、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及榮譽國民之家等多種類型,總計回收160份問卷, 有效樣本共144份。其中老福機構與護理之家占比達7成,住宿式長照機構占2成。以床數規模來看,150床以上的大型機構占比3成,49床以下的小型機構約占2成,介於50至149床規模者佔約5成。問卷調查時間為2024 年12月1日至31日。

註2:科技類型的定義,行動感知設備包含離床、跌倒、走失、自動巡房、智慧床墊等;移動支援設備復能訓練、移位輔助、自動翻身;智慧環境設備包含智慧照明、智慧防災、清潔消毒等。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5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