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3.0將強化醫療與長照整合。(圖/健保署)
編按: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照顧產業走向新世紀。《ĀnkěCare創新照顧》將於1月15日推出第35期重量級封面故事「回顧與展望:照顧產業趨勢大預測」,彙整近30位專家學者意見,結合雜誌和網路媒體提供完整內容,深度剖析產業變革。
在台灣高齡化社會浪潮下,長照3.0政策試圖整合醫療與長照資源,建立以個案為中心的整合照護模式。然而,政策的實際執行困難重重,資源分配不均、誘因不足、復能推廣困難等問題,讓政策的落地步履維艱。專家建議建立合作的醫療與長照合作標準化流程、增加醫療與長照的給付誘因,並推動機構復能服務。
整合失衡 醫療與長照銜接斷裂
醫療、長照與社福的整合是解決高齡化社會照護需求的關鍵,但目前面臨專業分工模糊、資源浪費及服務銜接不連續等挑戰。長照界擔憂,對醫療端與長照端對照顧的理解不一、缺乏溝通,將使長照3.0的政策理想在落地時大打折扣。
「醫療與長照的銜接,從20年前就有人提出,但至今仍像兩個世界互不相通。」中山醫大醫學系副教授郭慈安點出,醫院的出院準備計畫往往著眼於醫療照護,忽略患者生活照護的銜接需求。「看似有規劃,但事實上醫護與社福兩端人員彼此不理解對方可以做什麼。」
馬偕醫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副教授黃惠璣也說,許多急性醫療的醫生,對長照需求了解有限,開出的出院銜接計畫常常只有一項簡單的「肺炎照護」,完全無法涵蓋個案的生活需求。黃惠璣認為,醫師若能熟悉長照服務內容,並在出院計畫中加入生活照護指導,將大幅改善服務落地。
馬偕醫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副教授黃惠璣建議,出院計畫應加入生活照護指導。(圖/Pexel)
屏東大愛長照體系創辦人邱秋華建議推行類似於台北的「石頭湯計畫」試點,由社區整合中心主導,串聯醫療、長照及社福資源,建立標準化流程與資訊共享平台,設立醫療與長照合作的標準化流程,根據結果進行優化後再全面推行逐步推廣全國。同時,政府應明確醫療與長照的責任分工,醫療端專注急性診治與失智初期管理,長照端聚焦生活照護與功能維持;並組建跨專業團隊,以個案為中心制定綜合照顧計畫。
薛瑞元:核心問題在醫療端 推動冷淡、誘因不足
醫療與長照整合的成功在於誘因與制度設計,如果沒有讓人願意參與的誘因,政策再好也只是紙上談兵。
建立減少就醫方案、居家失能方案的前衛福部長、臺北醫學大學校務顧問薛瑞元直言,醫療與照顧銜接的問題不在長照端,而是在醫療端。薛瑞元指出,醫療界對長照相關方案的推動態度冷淡,尤其是基層醫師參與度低,還是要從制度設計著手改善。
薛瑞元強調,制度設計可朝三大方向調整。針對不願意參與長照服務的基層醫師,建議加強由地區醫院或社區醫院承接服務,形成規模經濟;並可加強利用遠距醫療分擔部分長照服務需求,特別是在資源缺乏地區;薛瑞元也主張,必須為參與長照的醫師和機構設計合理的補助機制,明確規定服務內容與相應的報酬,以吸引更多醫療資源投入長照。
薛瑞元主張,必須為參與長照的醫師和機構設計合理的補助機制。(圖/Pexel)
從醫出發的政策盲點 資源分區設計缺位
在長照3.0的推動下,醫療機構逐漸涉足長照,但對長照端而言,整合仍是單向流動。政策目標著重於透過強化醫療介入來減少長照需求,而非提升長者照護品質,並將長照視為獨立的產業發展方向。台灣銀髮產業協會理事長李宗勇認為,這種思維模式將導致長照產業發展受限。
台灣社區式長期照顧策略聯盟理事長黎世宏指出:「從醫療端銜接長照較為容易,因為個案評估多由醫院完成;但長照端想回銜接醫療端,卻必須看醫院的意願。」他更批評,目前醫療端利用長照經費介入長照服務,存在合法性爭議。「長照服務法規範的是服務失能者,但醫療端用醫療資源卻消耗長照經費,這需要進一步釐清。」
同時,住宿型機構也面臨誘因不足的問題。台灣老人福利機構協會榮譽理事長賴添福舉例,安寧療護在居家服務每次補助1500點,但在住宿機構卻僅1200點。「住宿機構承擔的服務更多,但補助反而更少。」他呼籲調整補助點數設計,讓住宿機構在提供服務時不再感到吃虧。長照機構全聯會秘書長余志松也批評,HAH方案只補助醫師和居護,機構不僅沒有補助,還要承擔額外照顧責任和法律風險。
次都會區與偏鄉的服務也面臨挑戰。柏愛藥局創辦人鄭文柏長期為偏鄉與住宿型機構提供藥事服務。他觀察,偏鄉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在醫療銜接長照推行過程中尤為凸顯。「巡診醫師本來就少,再綁上減少就醫方案後,更難找到能配合的醫師。」鄭文柏指出,政策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提升醫療品質,避免過度就醫,但對次都會區和偏鄉而言,卻反而成為掣肘,期待能針對不同地區設計分級方案,放寬偏鄉限制。
機構復能服務待開發
復能服務在長照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但發展受到成本與人力限制。高雄市議員鄭光峰指出,高雄市政府已採用「三比七」模式,將居家服務中的三成資源用於專業復能服務,其餘七成則用於生活照護。「這樣的資源分配模式,讓專業人員能夠穩定投入復能領域,其他縣市也應參考採行。」
復能服務在長照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但發展受到成本與人力限制。(圖/Pexel)
邱秋華建議,應增設復能專屬支付碼,為使用復能服務的機構提供經費支持,降低住民與家屬的經濟負擔,並誘導長照機構投入更多復能資源。同時,可將居家復能集中於日照中心或長照機構,設立復能據點以提高效率,減少治療師的轉場時間與人力浪費。
邱秋華也表示,透過治療師培訓補助與留任獎勵吸引專業人員進入復能領域,並提供交通補助與工作彈性改善工作條件。在執行層面,可選址於交通便利的日照中心,配備基本復健設施並提供獨立空間,實行分時段服務與部分支付模式,進一步提升效率並減輕經濟負擔,實現復能服務的普及與應用。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ĀnkěCare創新照顧》第35期,2025年1月號封面故事-回顧與展望:照顧產業趨勢大預測。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