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高齡社會所產生的多元照顧需求,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開創全台第一家專為「身障雙老家庭」設計的「台北市福星身障社區長照機構(日間照顧)」;整合身心障礙者及其年邁父母的雙重照顧需求,透過創新的服務模式提供支持,於今年一月開辦收案。
福星身障社區長照中心為全國首創身障雙老日照。(圖片來源/士林靈糧堂社福協會)
身障雙老家庭具有多重複雜的照顧需求
「身障雙老家庭」是指家中有35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及其60歲以上的主要照顧者所組成的家庭。隨著身障者逐漸步入中年,其主要照顧者也面臨老化問題,雙方在同時需要照顧支持的情況下,往往因照顧壓力沉重與資源匱乏陷入困境,衍生出特殊且迫切的照顧需求。
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副執行長李梅英表示,身障雙老家庭中的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容易產生強烈依附關係,要他們走出家庭參與社會生活並不容易。過去日照服務對象只單針對失能長者或身心障礙者,讓身障雙老的家庭難以向外求援。
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副執行長李梅英
李梅英補充,身障雙老家庭動力較為複雜,主要照顧者除了高齡父母外,也可能是身障者手足,形成照顧者不僅照顧身心障礙者,還需面對高齡父母衰老問題,照顧負荷程度遠超一般家庭。因此必須以家庭為單位介入,藉由專業支持系統,協助身障雙老家庭找到平衡,減輕照顧壓力,也讓服務對象逐步適應社區生活。
福星日照中心由臺北市政府委託設立,設在萬華社會住宅之中,服務對象設定為30人,其中8組針對身障雙老家庭的身心障礙者與失能年長者;另外,也開放名額服務18歲以上到64歲以下的身心障礙者,以萬華社區為主要服務區域,也擴展至台北市有需要的家庭。
福星身障社區長照機構位於萬華區新建的社宅3樓,此層空間特別規劃非營利組織進駐,與對面的萬華老福中心形成資源共享的夥伴關係,強化社區照顧網絡。(圖片來源/士林靈糧堂社福協會)
聚焦雙老家庭需求 打造獨特的照顧模式
為了面對身障雙老家庭雙方的依附關係所帶來的挑戰,福星日照在空間設計打造出小單元的空間環境,將日照分為4個小家,讓長者與身心障礙者分開活動。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處長黃淑華分享,針對功能狀況尚好的長輩,鼓勵他們參與小家的日常工作,並協助照顧、陪伴其他身障者。期待藉此讓長輩找到自我價值,並達到賦能效果,延續身心活力與功能,延緩退化。
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處長黃淑華
身障者課程規劃的部份,則兼具生活自理與社會參與。黃淑華表示,由於福星日照地理位置優越且生活機能完善,鄰近公園、商圈,適合社區融合活動;因此規劃每週2到3次的外出活動,例如安排主題式設計,實際與社區民眾交流,強化他們的社交技能,培養社會適應力。
李梅英也說,生活自理訓練是日照課程的重要核心,日照中心針對身障者設計明確的訓練目標,例如購物、清潔桌面等日常生活技能的實作訓練,幫助他們逐步提升自理能力,並根據身障者的能力規劃ISP(個別服務計畫),確保每位服務對象都能獲得最適切的訓練與支持。
日照設備上,針對身心障礙者與高齡長者的不同需求彈性規劃。李梅英分享,相較於高齡者日照中心設置沙發座椅,身障者對教室式環境更為熟悉。因此,中心特別選用可升降、拼接的課桌椅,可彈性打造教室和家庭式不同空間,例如平常使用教室模式,但在用餐時將其排列為4人小桌,營造家庭氛圍。
為身心障礙者選用可升降、可拼接的課桌椅,滿足不同使用需求。(圖片來源/士林靈糧堂社福協會)
空間設計上,中心也考量到身障者的活動需求,特別預留寬敞的活動空間與運動器材設備,幫助他們消耗體力,維持生活節律,並提升夜間休息品質。
日照中心內配置運動器材,為身心障礙者規劃體能課程。(圖片來源/士林靈糧堂社福協會)
從老福到身障 實踐多走一哩路
士林靈糧堂長期深耕老人福利服務,目前服務多元,包含日照中心、小規機、長照A單位、失智團體家屋、失智專區住宿、居家服務,以及交通接送、送餐和社區外展服務。今年首度跨足身障領域,接受北市委託開設身障雙老日照,也符合近年社區共融的政策趨勢。
李梅英分享,士林靈糧堂社福協會正籌備以服務身心障礙者為主的新竹園區,未來也計畫在花蓮玉里打造符合在地需求的全齡服務體系,展現士林靈糧堂「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與「多走一哩路」的服務理念。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5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