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照顧失能、失智或身障者,照顧服務員(照服員)提供全人照顧需要不同的照顧技能,含照顧組合的BA碼到口腔功機促進等,甚至還參與安寧療護的照顧。台灣照服員工作場域有居家、醫院/照顧共聘、日間照顧、失智中心、團體家屋、住宿型機構等;多位照服員口頭表示最願意就業的場所是醫院照顧共聘(一次照顧4人,壓力較小),最不考慮的是住宿型機構(一次照顧8-20人,壓力最大)。
台灣目前照服員資格取得只要「訓練結業證明書」或領有「職類技術士證」;但工作內容沒有因為職場不同而有差異,因為照服員缺乏系統性的分類分級制度。
過去長照相關團體向衛生福利部陳情,期望能考專師證照,但被拒絕。雖然民國114年2月8日衛生福利部(衛福部)發函規範長照人員(含照服員)應定期接受一定時數之繼續教育,使長照人員提升專業知識、態度、技巧與服務品質,並提供課程規劃;加上衛福部以往公告之失智症照顧服務、身心障礙支持服務核心課程、足部照護、口腔內(懸壅垂之前)及人工氣道管內分泌物之清潔、抽吸與移除等4項特殊訓練,合計200小時之訓練課程綱要,但在實務工作領域上仍沒有系統性的分類分級制度。
看到一篇研究文章的標題「Caregiving is like on the job training but nobody has the manual」,讓人感同身受「照顧就像在職培訓,但沒有人有手冊可依循」,由此可見照顧經驗的累積是相當重要。照服員的核心能力協助其成為專業的實務技能者,有優良的技能後要傳承,可轉向發展管理能力。
澳洲照服員證書學習制度
澳洲與英國一樣沒有國家考試制度,但有證書學習制度,專業證照是由獨立審核體系完成。實習助理上過一定課程和時數後,進入職場一邊執行助理照顧,一邊實習,12個月後由1-2位直接指導的督導老師依評估量表和實習表現討論是否通過。若通過即可以成為照服員。
照服員職能分級有5-7級,除上一定課程外仍要實務實習,因不同的級數有不同的規定,但都是由被指定的考官決定是否通過。這個專業證照系統強調實務技能的重要性。
長照科系畢業生去哪了? 建立專業分級穩定人力
台灣長照相關科系每年畢業的學生數量相當可觀,但從事照服員工作者寥寥無幾。照服員不分類分級,讓長照科系畢業的學生,執行的工作內容與接受90小時職訓者完全相同,所以建立照顧服務專業分類分級制度,才能留住長照人才,也讓長照界容易招募及培育新進人才。
建立照顧服務專業分類分級制度,才能留住長照人才,也讓長照界容易招募及培育新進人才。(圖片來源/freepik)
北部學校自2021年起學程可選修4個模組「直接照顧」、「居服督導」、「照管專員」、和「機構經營管理」,這是很重要的課程教育,但督導、專員、經營管理缺乏實務技能的轉換是較讓人擔心的一個事實。另照顧者因工作職場不同薪資約3-6萬不等,這差異很容易讓照服員流失。照服員分類分級制度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建立升遷管道留住人才
照服員分類分級制度後要思考如何建立照服員升遷制度,讓有工作經驗、肯學習、有服務熱誠、有專業素養、能自我學習者,可以升遷,進而有機會帶領或指導新進照服員。
照服員不分類分級,容易產生厭煩,更可能因沒有足夠的能力或技巧執行優質的照顧而感到無力,筆者強烈建議:(1)建立照服員分類分級制度:持續在職訓練課程,針對不同類別的智能、技術、應變和素養加強實務訓練。(2)建立升遷管道:如此才能留住人才。
照服員為協助被照顧者的食、衣、住、行等基本需求,提供基礎身體照顧(協助沐浴、更衣、清潔大小便、餵食、翻身拍背、關節運動)、生活支持照顧類(鋪床更換床單、垃圾分類處裡)、技術性照顧等,讓被照顧者的身體舒適和維持尊嚴。
雖然照服人力短絀,但建立分類分級制度和升遷管道,鼓勵終身學習,可提升照服員專業形象,留住優良人才,讓年輕世代進入照顧專業,高齡者願意再就業,如此形成一個善的循環。
“照服員有優良的技能後要傳承,可轉向發展管理能力。”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6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