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善用傳統醫學優勢 中醫世家第四代傳人 詹永兆在新時代發揮中醫價值

【封面人物】善用傳統醫學優勢 中醫世家第四代傳人 詹永兆在新時代發揮中醫價值
2025/03/26
作者/專欄

2年前, 82歲患有糖尿病的林先生住在長照機構,後腦勺生出一顆大膿包,住院開刀後回到機構休養,護理師在換藥時發現傷口未見好轉,立刻通知家屬。林太太接到電話後求助信任的中醫師詹永兆諮詢,決定採用中醫藥膏調理,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林先生慢慢痊癒。

保生堂中醫診所體系 小檔案

成立時間:1973年

規模:
◆  保生堂中醫診所(本部)、頭份保安堂中醫診所、竹南慈祐醫院中醫部
 
◆ 10位中醫師輪值服務


服務區域:苗栗

類似案例屢見不鮮。去年10月,一位90歲的出家師父跌倒後出血性中風,考量年事已高,原本要放棄手術,做好「說再見」的心理準備,然而,透過詹永兆的居家醫療診治,親自上門施以針炙與藥粉調理,幾次治療後,病情竟獲得改善,也看見中醫治療中風的果效。

詹永兆強調,中醫在長照領域不可或缺。他深信中西醫合作將為醫療照顧整合提供莫大助力,「讓中醫更積極參與長照,是全聯會今年的要務之一。」

在中藥味裡成長  先讀藥學後習醫

詹永兆出身苗栗中醫世家,曾祖父詹其松於日治時代就開始行醫,家族傳襲迄今,他已經是第四代。詹家服務苗栗地區前後百餘年,鼎盛時曾有20多位中醫師,苗栗市大同路上的保生堂,至今仍掛滿「為善最樂」、「杏林之光」等牌匾,都是家族數代傳下的佳話。從匾額下的廊道走過,彷彿走進時光隧道,看見中醫世家的榮光縮影。

詹永兆的父親詹昭鈷,年輕時便投身中醫藥服務。(圖片來源/詹永兆)詹永兆的父親詹昭鈷,年輕時便投身中醫藥服務。(圖片來源/詹永兆)

從小在中藥味裡長大,詹永兆對中藥如數家珍,「冬天要喝十全大補湯、三不五十喝個四神湯」;加上小時候他的父親、中醫師詹昭鈷常常和他分享救治病人的過程,像是「有的人看著明明就快不行了,但針炙後又回來了」。每每聽父親講述,都讓他感覺到能夠學醫救人是件極有成就感、滿足感且快樂的事。

詹家有多位中醫師,圖為詹永兆的叔公詹阿洪(中)與父親詹昭鈷(右)中醫師合影。(圖片來源/詹永兆) 詹家有多位中醫師,圖為詹永兆的叔公詹阿洪(中)與父親詹昭鈷(右)中醫師合影。(圖片來源/詹永兆)

詹永兆大學考上的是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且是藥學研究所的第一屆碩士;退伍後他又考上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並雙主修中、西醫,畢業後曾擔任3年西醫內科醫生,但父親告訴他:「我們家族都是中醫,你還是回來吧!」他便在40歲左右回家克紹箕裘。

詹永兆個性親切溫和,學貫中西。他和很多病人都成了朋友。像是76歲的林太太,從詹永兆父親執業時就是保生堂的病人,如今已逾40載,全家人都在保生堂看病。

詹永兆服務鄉里數十載,76歲的林太太與他的親人皆受過詹醫師照顧。(攝影/王永村)詹永兆服務鄉里數十載,76歲的林太太與他的親人皆受過詹醫師照顧。(攝影/王永村)

好東西要廣為周知  熱心創意推廣中醫

詹永兆除了在保生堂看診,也積極投入中醫的推廣、偏鄉巡迴醫療及公共事務。他曾在苗栗縣18鄉鎮講了超過1,000場次的中醫講座,長年在社區大學開課教導民眾中醫保健,一教就是20多年,直到3年前出任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才因太忙而暫時中斷;而當全聯會在民國92年開始推動偏鄉巡迴醫療時,他也義無反顧地投入偏鄉服務,前往他的曾祖父詹其松最初行醫的獅潭等地區,幾乎風雨無阻。

 詹永兆民國94年在泰安鄉後山象鼻村活動中心巡迴醫療。(圖片來源/ 詹永兆) 詹永兆民國94年在泰安鄉後山象鼻村活動中心巡迴醫療。(圖片來源/ 詹永兆)

詹永兆民國92年在獅潭鄉的民眾服務站巡迴醫療。(圖片來源/ 詹永兆)

詹永兆民國92年在獅潭鄉的民眾服務站巡迴醫療。(圖片來源/ 詹永兆)

詹永兆更有無限創意,為了方便社大學生理解穴位,他設計製作一款「養生保健穴位按摩點穴卡」轉盤,手動轉到某個症狀就會出現相應的穴位名稱,讓人一目了然。這個抓重點的創意功力,被人讚為「如果你開補習班,一定是補教名師」。

執行巡迴醫療時,詹永兆診察患者傷部。(圖片來源/ 詹永兆)執行巡迴醫療時,詹永兆診察患者傷部。(圖片來源/ 詹永兆)

他在擔任苗栗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期間,為了推廣八段錦功法,也曾號召多位中醫師一起拍攝示範影片,其中還有醫師們穿著白袍在中國黃山上打八段錦的創舉;在擔任全聯會理事長後,詹永兆更經常召開記者會,以實證說明中醫的效益及破除外界對中醫的迷思或誤解,光是去年就開了8場。最近剛召開一場是「清冠一號」抑制流感。

詹永兆在泰安鄉巡迴醫療時,為103歲人瑞看診。詹永兆在泰安鄉巡迴醫療時,為103歲人瑞看診。(圖片來源/ 詹永兆)

「好東西就是要廣為周知,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嘛。」詹永兆說,他之所以願意花很多時間推廣中醫,正是因為他深知中醫裡有很多好東西,值得讓更多人知道和分享,尤其中醫有很多著重預防及調理的方法適合日益高齡的社會所需,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長照需求攀升,若能讓中醫的長處與長照更加連結,相信會是長照的助力。

“中醫著重預防及調理的方法,適合日益高齡的社會所需。”

推動中醫納入長照  破除政策障礙

詹永兆舉自己的居家醫療服務為例,服務對象50%是中風病人,失智病人也不少。這些是中醫的服務對象,也可能是長照的對象。此外,直到今日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在全台偏鄉巡迴醫療,每周有320位中醫師下鄉出診,更是偏鄉長照的重要醫療人力資源。

詹永兆積極投入中醫的推廣、偏鄉巡迴醫療及公共事務,同時推動中醫納入長照。(攝影/王永村)詹永兆積極投入中醫的推廣、偏鄉巡迴醫療及公共事務,同時推動中醫納入長照。(攝影/王永村)

可惜的是,中醫師有時會被排除在政府的長照或社區醫療政策之外。詹永兆指出,像是中醫可做患者的居家醫療,但健保署目前推行的「在宅急症照護(HaH)」,中醫師就被排除在外, 形成原本是中醫師照顧的病人,一旦被納入HaH時,中醫師反而不能繼續參與治療的現象。此外,健保署「大家醫計畫」、長照司「減少住宿型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等,中醫師也未被納入參與,都無助讓中醫發揮在長照中扮演角色。

「目前中醫與長照連結最多的是衛教講座。」詹永兆指出,像是長照C據點常會邀請中醫師前去講授中醫保健,有些長照機構也會應家屬要求請中醫診所派人前去看診。目前全國8,000多位中醫師中,從事居家醫療者近400位,與長照機構合作的中醫診所,更是只佔全國4,000多家診所裡的100家左右,顯示中醫投入居家與長照機構醫療尚未普及。

然而,詹永兆分析,全聯會從民國108年投入居家醫療,第一年健保給付122萬元,到了112年已經成長到1.8億元,113年估計可達2.5億元,每年約成長5,000萬元,可見中醫在長照領域大有可為。

詹永兆坦言,雖然中醫投入長照及居家醫療有不少優勢,但也有一些劣勢,像是外界擔心缺乏實證的顧慮,所幸此情形近年來已有改善。此外,中醫診所若規模太小,恐怕也很難再分出人力居家醫療。像他自己是因為保生堂醫師團隊眾多,他才能利用休假時間從事居家醫療。

外界擔心中醫缺乏實證的顧慮,所幸此情形近年來已有改善。(攝影/王永村)外界擔心中醫缺乏實證的顧慮,所幸此情形近年來已有改善。(攝影/王永村)

由於長照相關政策尚未開放中醫全面投入,詹永兆說,未來全聯會將一一盤點後與主管官員溝通,向政府提出建言,促成中醫可以為需求日增的長照,更盡一份心力。

「廣結善緣、與人為善」是詹永兆的座右銘

詹永兆與今年88歲的叔父詹昭孟都在保生堂行醫。(攝影/王永村)詹永兆與今年88歲的叔父詹昭孟都在保生堂行醫。(攝影/王永村)

作為中醫世家,詹永兆的曾祖父詹其松、叔公詹阿洪、父親詹昭鈷也都是中醫師,到他已經是第四代傳人,兒子、女婿也都是醫師。家族中不乏很大歲數了還在執業,像是他的叔父詹昭孟今年88歲,是目前家族中最年長的執業中醫師,仍在保生堂駐診。詹永兆透露,他的兩位女婿追他女兒時,他太太也跟他們說:「先去念學士後中醫學系再說吧!」

「廣結善緣、與人為善」是詹永兆的座右銘。他自認接地氣、親和力強,對待病人或有緣遇到的人,總是抱持著交朋友的心態,自然容易左右逢源,人生路上就會遇到許多貴人。

他回憶,曾在泰安鄉從事醫療服務,當地民眾帶他去賞花,後來他想在泰安舉辦櫻花茶席,居民自發提供糕點與茶具,「這個人、那個人,就一個個自動出現幫忙」。這些人很多都是他服務過的患者。他感恩地說:「我常常不知道自己幫人家做過什麼好事,也不知道這些貴人在哪裡,但是遇到事情的時候,就會有人跳出來幫忙,這些都是我的貴人。」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6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