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機構|協助復能重返社會 恩典落實社會關懷的長照服務

聚焦機構|協助復能重返社會 恩典落實社會關懷的長照服務
2025/04/02
作者/專欄

位於汐止北港國小對面的「恩典長照機構」,由負責人陳俊憲與詹宜潔夫婦創立,相較於一般機構,恩典長照機構除了一般自費住民,特色是收容更多社會局安置個案,甚至協助復能返回社會職場,幫助弱勢長者自立就業,詹宜潔笑著說:「我們很樂意,也一直很努力找經費與資源。」

協助社會安置 多一份對弱勢長者的愛

「真的是受到上帝感召,起心動念就決定創業。」篤信基督教的詹宜潔表示,自己本身即是護理師,剛開始創業是開設44床的「恩典護理之家」,所以對三管病人的照護相當熟悉,但床位一直供不應求,再加上長照服務法推行,所以夫婦倆才毅然決然把護理之家改為規模較大的「恩典長照機構」。

現在床位有141床,一般為56床,失能與三管患者為85床,目前有100多位住民,而將近50位為社會局轉介個案,佔人數比例近5成。機構主任杜秀秀表示,「別人不收的,我們收,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區隔點。」恩典不單純是做長照,而是努力落實社會責任,所以對住民的限制降至最低,也因此成為醫院的重要後援,需要社會安置的個案,第一個就會想到恩典。

2年多前,一位個案因經常口出惡言,不配合照護方式而被長照機構踢來踢去,來到恩典時,只跟大家說他是個「怪物」,不要理他,對人生毫無希望,但在所有工作人員一年多不間斷的輔導下,現在他會開玩笑地說:「我不是怪物了,我是恩典的小寵物。」

恩典長照機構設有單人、雙人、三人與五人房型,此為單人房型(攝影/王品涵)

恩典長照機構設有單人、雙人、三人與五人房型,此為單人房型(攝影/王品涵)

重視復能返家 媒合工作讓長者自立

機構大多鼓勵具有潛力的住民嘗試復能返家,但恩典的住民因近半數為社會局的轉介個案,所以返家反而不是最終目標,而是要讓長者們有自力更生的能力,重回社會,才能達到真正的「放手」。

杜秀秀表示,民國112年至114年輔導復能返家的社會局個案為9位,目前機構有3種方式協助住民就業,第一種是與社會福利基金會職業重建中心配合,住民可在此接受評估與訓練後,就業服務員會幫助媒合適合工作;第二種是到民間非營利組織就業機構,提供住宿、訓練與就業;最後一種則是由機構員工直接帶著住民去面試找工作。目前成功案例有到提供住宿的便當店上班、到非營利組織擔任清洗輔具的工作。

擔任清洗輔具的個案是一位60歲男性,在恩典進行輔導減少偏差行為與營養補充後,開始進行返家準備,包括學習使用手機、每日到操場練走30分鐘並提升識字量,同步提供租屋資料讓個案自行聯繫房東,並陪同個案面試,目前已穩定工作三個月,而恩典也會持續做後續追蹤。

恩典機構負責人之一詹怡潔督導(左)與資深社工師杜秀秀主任(右)(攝影/王品涵)

 恩典機構負責人之一詹怡潔督導(左)與資深社工師杜秀秀主任(右)(攝影/王品涵)

實踐減少就醫 機構與醫院的深度連結

考量到住民中近半數為社會安置對象,恩典長照機構特別與市立忠孝醫院簽約,作為後援醫院。一方面,公立醫院的收費較為親民,減輕住民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這些住民在公立醫院能獲得更妥善的照顧。

身為資深社工師的杜秀秀表示:「我們與醫生、護理師與藥師的群組聯繫相當密切,人與醫院的緊密結合才能真正落實醫養合一。」所以當住民出現健康狀況時,除了依靠機構內護理師的專業判斷之外,再加上與醫院的深度討論與請教,才能有效達成政府推行的減少就醫政策,更能讓長者獲得適切的休養與照護。

尊重住民意願 上百場活動豐富住民的生活

對於許多被社會或自我放棄的個案,恩典認為除了照護與陪伴,更著重給予尊重與鼓勵。例如機構依據住民權益辦法與住民自辦活動辦法,住民可每月召開自治會議,提出提案並投票表達意見,且可自行號召舉辦喜愛的活動,經過半數以上同意即可通過。「日前,有日本長照參訪團來訪,也都是由住民來接待與介紹。」杜秀秀表示,從尊重走向重建自信心,讓住民活出色彩。

住民每月定期召開自治會議,提案投票表達意見(圖片來源/恩典長照機構)

 住民每月定期召開自治會議,提案投票表達意見(圖片來源/恩典長照機構)

 恩典每年2月都會舉辦盛大「金好獎」頒獎典禮,並且邀請住民家屬一起共襄盛舉。(圖片來源/恩典長照機構)

 恩典每年2月都會舉辦盛大「金好獎」頒獎典禮,並且邀請住民家屬一起共襄盛舉。(圖片來源/恩典長照機構)

此外,恩典1年辦約150場大大小小的活動,等於1周至少有23個活動,像是邀請社區京劇、布袋戲團體進駐表演,牧師講道或者多種戶外活動,目的就是要讓住民願意敞開心胸與外界連結。而每年最盛大的「金好獎」,更會邀請家屬一同參加,鋪紅毯,工作人員盛裝打扮,頒發各式獎項鼓勵住民,像是年度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復能獎,甚至還有家庭楷模獎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