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分享】直面台灣高齡社會解方:協作、轉譯

【投書分享】直面台灣高齡社會解方:協作、轉譯
2025/04/14
作者/專欄

文/台灣銀髮族協會全國聯合會執行長湯傑郎

近來,筆者參訪科技新創,發現不少的政府健康促進及數位發展計畫,執行成果看似不錯,都有達成標案預定KPI。然而短處也十分明顯:專案結束資金斷鏈,創新服務戛然而止,不僅給地方政府、民眾造成困擾,且無法持續產生影響,十分可惜。羅伯特·F·肯尼迪所言:「僅有夢想是不夠的,還需付諸行動,且行動要有持續性。」此狀況突顯出依賴標案來推動社會進步的局限性。

「轉譯」(interpretation)在這裡指的是在政府、服務提供者以及社會需求之間搭建溝通橋樑。過去政府利用標案來推動社會服務,在這樣的模式裡,因為只有甲乙方,也就是政府與廠商,並沒有至關重要的中間轉譯角色。轉譯的價值在能將政府的政策意圖、資源支持,準確地轉化為能切實滿足高齡族群需求的服務項目,同時把服務提供者的能力與特色,清晰地呈現給政策制定者與使用者,促進三方有效銜接。 

因此,若健康促進關鍵在提升國民健康認知,從而有效降低整體照護費用和健保支出,那麼通過這些協會來達成政府計劃補助項目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磨合,發揮其轉譯角色就顯得極為必要。 

為完善轉譯機制,政府可透過專項政策,賦能現有社團發揮轉譯功能。例如,設立轉譯服務補助基金,為從事高齡社會服務轉譯工作的機構提供資金支持,用以聘用人才,搭建政府、廠商、高齡族群三方溝通平台。不同團體在高齡社會服務終將扮演著不可或缺且各有側重的角色;銀髮產業公會可發揮其產業鏈資源整合優勢,在政策利好下,牽頭廠商研發符合高齡需求的新技術、新服務,並通過自身組織推廣;銀髮族協會則能利用其面向群眾深入生活的特性,收集高齡者的真實需求和反饋,傳遞給政府和服務提供者,同時協作政府進行政策宣傳,提高高齡族群對各項服務的接受度和參與度。 

轉譯協調政策高效落地

以日本為例,當地的社區福祉協議會在高齡社會服務轉譯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政府推出關於老年人居家護理的政策後,社區福祉協議會積極介入,一方面與提供護理服務的企業密切溝通,根據政策要求規範服務流程、提升服務品質;另一方面,深入社區向老年人及其家屬宣傳政策福利和服務內容,組織護理知識講座和體驗活動。通過這種轉譯協調,使得政策能夠高效落地,老年人也切實享受到優質的居家護理服務,有效提升了當地高齡者的生活品質。

在轉譯過程中,亦面臨諸多挑戰。首當其衝的是不同團體之間的利益衝突:如政府著眼於公共利益最大化,期望以有限資源推動高齡社會服務的全面提升;廠商則追求利潤,可能在服務品質與成本控制間權衡;而高齡者及其家屬最關注服務的實用性和可近性。例如在某些高齡服務專案中,廠商為降低成本,採用低質材料或簡化服務流程,這與政府提升服務水平的初衷相悖,也無法滿足高齡者需求。應對此類衝突,需透過多方參與的協商機制,在政策制定初期,就邀請政府、廠商、社團以及高齡者代表共同參與討論,明確各方權責利,制定合理的服務標準和價格機制,保障各方利益平衡。

再者,專業人才的缺乏也是一大難題。轉譯工作需要一定閱歷與溝通能力,既懂高齡社群的服務需求,又能熟悉政策法規和商業運作的複合型人才。目前,台灣在此方面的人才培育訓練尚未成形,導致機構難以聘用合適人員。為此,建議教育部門微調課程內容,高齡科系不只能培養照專、照服員或是機構行政人員,培育兼具社會工作、公共管理、商務能力的轉譯人才也是社會剛需。政府、企業和社團可聯合開展在職訓練,提升現有人員的相關素養。所以,要成功實現國人健康促進、在地老化目標,絕非僅靠多開幾個高大上標案就能充分解決問題。相反,確立社團團體間的協作關係,並在協作過程中賦能這些團體,讓它們更好地扮演轉譯角色才是關鍵所在。

轉譯工作需要一定閱歷與溝通能力,需要的複合型人才。(圖片來源/freepik)

這也呼應此前有先進倡議「壯世代」及相關法案的討論。當時就認為僅通過立法、匡列費用成立標案來推動此事難以成功,因為這忽略了現有預算及團體的作用,將來還會因為排擠效應而有連鎖反應。如今應能更進一步認識:轉譯是這些團體更應承擔的角色,要實現轉譯,就需賦能團體,使其在協作關係中明確計劃與服務提供者之間需要協會來進行轉譯、對接和協作。

 (投書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媒體立場)

關於作者

湯傑郎,台灣銀髮族協會全國聯合會執行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

你也有話想說嗎?歡迎將文章寄至投書信箱:ankecar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