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1月間宣布提早自2026年啟動「長照3.0」計畫,在長照2.0社區照顧資源基礎上發展「共生社區」。衛福部次長呂建德以「10分鐘照顧圈」說明融合長照資源於共生社區推動策略,整合社區據點、居家與日照機構、在宅醫療、大家醫計畫、互助喘息、共餐送餐、交通服務、智慧輔具等,打造民眾開車10分鐘可達範圍內的服務系統。
「共生社區」或「10分鐘照顧圈」確實是必要對策。長照2.0自2017年實施以來,經費成長近19倍達926億元,人力成長近4倍達10萬人,特約服務提供單位從199家增至9,530家,增加近48倍,服務資源蓬勃發展,但也出現分布不均、功能重疊等問題,實有必要做更細緻的盤點與整合。且日本2000年起推動長照保險制度,也發現個別化給支付服務會弱化原有的社區支持網絡與互助功能,降低國家正式服務無法到達時的補位功能,也值得我們警惕。
但要達成「10分鐘照顧圈」難度不低,挑戰包括:
- 在地供給與需求調查:找出需求者與可能滿足提供者,如二度就業、退休族,俾後續媒合與建立自給自足的社區網絡。
- 居民參與及民主審議:類似社區營造過程,必須有前期溝通會議、建立共同願景,才能召喚回應與行動。
- 專業規劃者與引領者:協助社區找出解方、制訂計畫,帶領有效的對話,凝聚共識。
- 充足經費:必須打破現行個人給支付的論量計酬制度,採論人計酬、論質計酬等作法,讓長照經費挹注於社區,做更有效、彈性地運用。
- 打破部門主義:以全台1萬多處據點為例,包括社區關懷據點、失智據點、巷弄長照站、文化健康站、伯公照護站、綠色照顧站、銀髮健身俱樂部等,分屬衛福部、原民會、客委會、農委會等主管機關。如何整合?將是一大考驗。
- 建立新的成效指標:「10分鐘照顧圈」不只為續命與安全,更多的是生活的意義與心理健康,參與居民的「幸福感」,或許才更重要。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7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