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2.0自2017年開始實施,階段性任務即將完成,2026年長照3.0預期將接棒,開啟未來10年的長照藍圖。自政策上路以來,衛福部即以「服務覆蓋率」作為衡量長照2.0成果的主要指標。根據衛福部2024年9月公布資料,全國平均覆蓋率約為85.5%,高雄市更達88.5%。
所謂「服務覆蓋率」,是以長照給付支付服務人數,加上失智未失能及衰弱老人的服務人數,與住宿式機構使用人數(含團屋)總和,除以預估的失能人口數。然而,從高雄市2024年的執行數據來看,這樣的覆蓋率指標其實是「虛」的。實際上,唯有分析居家、社區、機構及外籍看護工的照顧人數比例,才能呈現真正的長照成效。
根據高雄市2024年資料,預估符合長照2.0資格的人口約為10萬7,013人,而實際接受長照服務的人數,包括居家服務4萬8,363人、社區服務5521人、 外籍看護工照顧補助7,276人(實際照顧人數約1萬9,080人)、機構安養5,428 人(實際機構照顧人數約1萬4,600人)、失智服務1,753人與C據點照顧6,188人,總計實際服務人數為7萬4,529人,實際服務比率為69.6%,與官方公布88.5%的覆蓋率相比,存在近20%的落差。
近3成符合長照對象未獲服務
進一步分析,有11%的外籍看護工照顧對象與8.6%入住機構的對象(合計約20%)未實際受到長照給付的照顧;另有約1萬1,517人(約10.8%)為家人自行照顧,顯示近3成符合長照資格的對象未獲服務。可見88.5%的覆蓋率只是表象,「69.6%的實際服務比率」才是真正的指標。
・從經費分配來看
居家與社區服務經費約63.5億元(佔85.7%)、外籍看護工照顧補助約1.1億元(佔1.5%)、機構照顧約6.1億元(佔8.2%)、失智服務經費約0.9億元(佔1.2%)、C據點服務經費約2.5億元(佔3.4%),合計約74.1億元,將近9成的經費投入於居家與社區,而外籍看護工與住宿機構僅獲得1成,顯示經費配置極度失衡。
長照基金4大類對象經費配置極度失衡 ,與政策設計要照顧4大對象的初衷不符。(圖片來源/freepik)
・若從服務對象比例來看
外籍看護工與住宿機構使用人數約3.4萬人,但近6成對象並未實際接受長照給付。這些對象多屬中重度失能(6∼8級),其家庭照顧與經濟壓力甚大,卻未獲得足夠支持。此外,高雄市設有560個C據點,但實際參與人數僅6,188 人,平均每點使用率偏低,衛福部對C據點人數的要求也亟待調整與檢討。
85.7%資源集中於居家與社區
由此可見,長照基金4大類對象中的經費分配極度傾斜:85.7%資源集中於居家與社區,外籍看護工與機構僅佔約9.7%,與政策設計要照顧4大對象的初衷不符。
立法院2015年通過《長期照顧服務法》,並於2017年6月開始實施長照2.0,開門見山的宗旨是建立在多元照顧體系,減輕家庭負擔,促進資源公平分配。從公平的角度,失能的對象決定在居家、社區被照顧,或請外籍看護工,或至機構安養,每一個失能的對象因主客觀家庭背景不一樣,而選擇不一樣類別被照顧,但不一樣的選擇後,以現況長照2.0的給付政策,只重居家和社區,而輕忽機構和外籍看護工,明顯是變相懲罰選擇外籍看護工或至機構安養照顧的家庭,增加其經濟負擔,違背了《長期照顧服務法》「減輕家庭負擔、促進資源公平分配」的精神。
因此,政策宣稱4大對象皆受照顧,實則只是「虛」的口號。過度集中資源於居家與社區,並以高覆蓋率包裝成果,才是真正的「實」況。
至於高滿意度調查結果是否可信?我們並非全盤否定衛福部的努力,但調查樣本多為輕中度使用者,重度照顧者反而被忽略。若9成以上資源集中於輕度服務對象,自然能獲得高滿意度,但這樣的滿意度其實是不足為信。
從高雄市2024年執行數據來看,長照2.0雖奠定政策基礎,服務率達7成,值得肯定,但未來3.0版本亟需實踐資源公平,特別是針對外籍看護工與機構對象的補助與服務提升。更重要的是,應放棄使用「覆蓋率」這類虛指標,轉而關注實際服務人數與長照使用率,才是真正展現政策成效的「實」指標。
“政策宣稱4 大對象皆受照顧是「虛」的口號。過度集中資源於居家與社區,並高覆蓋率包裝成果是「實」況。”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7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